羽檄西来趣会兵,秋风胡虏更纵横。
烽明石岭塞垣迥,马渡分河波浪生。
使者谩传苏武节,君王频幸亚夫营。
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
会兵
羽檄西来趣会兵,秋风胡虏更纵横。
烽火石岭塞垣迥,马渡分河波浪生。
使者漫传苏武节,君王频幸亚夫营。
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羽檄西来趣会兵,秋风胡虏更纵横。
- 解释:这是第一句,描述紧急征兵的消息从西边传来,暗示了战事的紧迫性和敌人的活跃状态。秋风和胡虏象征着边疆的不稳定和外患的威胁。
- 赏析:此句通过“羽檄”一词,传达了战事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而“秋风胡虏更纵横”描绘了边疆的动荡不安,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2. 烽火石岭塞垣迥,马渡分河波浪生。
- 解释:第二句继续描绘战场的景象,烽火在石岭上燃起,象征边境的紧张和战事的频繁;同时,马渡过河,波浪起伏,增添了战争的紧迫感。
- 赏析:通过“烽火石岭塞垣迥”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边境的严峻;“马渡分河波浪生”则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给自然带来的影响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3. 使者谩传苏武节,君王频幸亚夫营。
- 解释:第三句提到使者徒劳地传递苏武节杖,暗示着忠诚与信任的缺失;而君王频频来到亚夫营中,可能表示军事上的依赖或重视。
- 赏析:这句反映了朝廷与军队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显示出对外来的忠诚信号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军权的集中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4. 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
- 解释: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思想所在,诗人通过“百年信誓明如日”强调了长久以来的承诺和期望,但现实却是“何事纷纷起战争”。
- 赏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矛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诺言,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歌分析
- 结构分析:全诗采用四句的结构形式,每句都紧扣战争的主题,从征兵的信息到前线的战斗场景,再到国家的政治决策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这种结构使诗歌内容紧凑,情感丰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感染力。
- 主题探讨:诗人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混乱,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政治决策的后果。此外,诗中的“百信誓”和“何事纷纷起战争”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战争原因的深入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向往,也展示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之间的紧密联系。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风格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