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身介子意何忙,理迹昌黎道更光。
慷慨一封论佛骨,流离万里入蛮乡。
孤芳亭角留韩木,遗爱人心比召棠。
勿谓笔端无造化,如何祛鳄似祛羊。

【注释】

燔身:指焚烧身体。介子,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字子推),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跟随他隐居在山中。后为晋文公焚身以祭,表示不忘。昌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号。韩愈与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他们的文章,气势磅礴,笔力纵横,世称“韩门柳派”。昌黎道:昌黎学派。昌黎学派是韩柳所开创的散文流派,以韩愈为首,以柳宗元为最著。昌黎道光:昌黎学派的学说更显光辉。

慷慨:心情激昂、痛快。佛骨:指佛教徒的偶像,也泛指佛教徒。流离:流离失所。

孤芳亭:地名。韩木:指韩愈的墓木,传说韩愈死后,其墓木独青百年。遗爱:留下的好处。比召棠:比作召棠花,召棠是一种香草,传说它被风吹到什么地方,哪里就会变得像召棠一样芬芳可爱。比喻韩愈留下的美名。笔端:指笔头。造化:造化之力,即天地间的力量。祛:去掉。鳄:鳄鱼。羊:指鳄鱼。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春,由湖南长沙赴广东阳朔途中所作。诗人借登韩亭之机,抒写了对昌黎先生韩愈文章的景仰之情。全诗感情激越,气势雄浑。

首联写诗人因读韩愈《昌黎先生集序》而感慨万端。韩愈《原毁书》中有“焚黄椎文”一语,意为烧掉自己所写的文章,用黄土来埋掉自己的文章。这里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意在表达自己对韩愈“燔身介子”的崇敬之情。韩愈是唐朝杰出的文学巨匠,他的散文气势磅礴,笔力矫健,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愈《进学解》)。诗人在这首诗里,正是要歌颂这种敢于批判现实、勇于斗争的精神。

颔联赞颂韩愈文章的光辉,并自况其志趣。韩愈文章,气势如虹,笔力千钧,有横扫千军之势,因此,诗人认为韩愈的学问思想,比起昌黎学派更有光彩。韩柳文章,都以豪放著称,而诗人自己却“理迹昌黎道更光”,也就是更发扬昌黎学派的学说,表现出自己不甘后人、锐于进取的雄心壮志。

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佛骨的蔑视和对蛮夷之地的无限热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韩愈曾写过《论佛骨表》,对佛教徒供奉佛骨的行为予以驳斥。诗人在这里借用“慷慨一封论佛骨”的典故,表明诗人对佛骨的蔑视;同时,“流离万里入蛮乡”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陲地区——岭南一带的喜爱,这正与韩愈晚年任潮州刺史期间,曾两次巡视岭南,写下许多讴歌当地人民生活的诗篇相符合。

尾联以韩愈的事迹来比托自己的人格。韩愈曾说过:“吾好为文,居今之世幸独存,虽欲勿为此,末几乎其人亡矣!”(见《送孟东野序》)意思是说:我喜爱作文,现在世上能够做文人的人很少,我想不这样做,恐怕就要被人忘掉了!韩愈的这种精神是多么高尚,多么值得人们学习啊!诗人正是要学习这种精神,才敢在岭南蛮荒之地大展宏图、大干一番事业的。

此诗情调高昂热烈,意境雄浑阔大。诗人把韩愈的文章与昌黎学派的学说联系起来加以赞美,既表达了对韩愈的崇敬与景仰,也体现了自己不甘后人、锐于进取的雄心壮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