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三业身,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无有真实相。
是诸六物者,众生悉如之。
以寔诸有故,遂随起灭中。
我今于诸有,不起空华见。
普愿同一切,常作如是观。
【解析】
此为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作。“我今”句下有小注:“梵志,唐末人,字望之。”
【答案】
译文:我的名号叫作王梵志,就像书函一样。
我身中三业,如同梦幻泡影。
如露也如电,没有真实的相。
这六物众生都如此。
因为有了这些事物,所以它们随起灭而变化。
我现在对这些都不执着,不起空华见。
愿同一切众生,常作如是观。
赏析:
王梵志是唐朝末年的一位隐士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和不与世俗争高下的处世态度。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五《王梵志诗集叙》中说:“其词鄙俚,皆寓言托讽,非徒以咏叹情性而已。”可见他的诗歌是带有寓意的,而这种寓意又常常通过俗语、谚语来表达的。王梵志的诗歌多是一些警句格言,如“宁向直中取,不可曲里求”、“莫道世间无义气,何曾看见有仁人”、“莫将佛祖错比丘,莫把菩提当酒徒”、“莫学痴人骑瘦马,莫学痴女嫁疯郎”等。这些都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他人生观念的一种体现。
此诗第一、二两句写自己身中的三业,就是身中的三种作用。这三业,即眼耳鼻舌身意,佛教称此为人的身体。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三业的作用所致,所以佛教修行人要通过禅定控制自己的三业。这里说这三业如同梦幻泡影,说明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一种虚无的观点。第三句写自己身中的三业如同露水和闪电。露水和闪电都是瞬息万变之物。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无常无实的,故云“无有真实相”。第四句进一步说明这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短暂的,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虚幻的。最后两句说自己对这一切不执著,不执着于一切,不执著于一切现象,也就是不执著于一切法(一切事物)了。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的名号叫王梵志,犹如书函一样。我是人身的三个组成部分: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我。这三个部分就如同梦和泡,影和影一样,都是短暂、虚幻的,都没有真实的样子。这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的,是刹那之间的事,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我对于这一切都不执着。我不求什么不朽不灭的东西。现在,我对一切都不执著,不起空花之想,也不追求永恒的境界。我只愿同一切众生一样,总是这样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