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菩提灯,常照虚室内。
不用菩提叶,烦他巧装缀。
是灯无昼夜,光明遍沙界。
痴风吹不灭,业雨漂不坏。
君如亦须此,市上实无卖。
归向佛堂中,恐有一点在。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我有菩提灯,常照虚室内。
  •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智慧之光的珍视和依赖。”菩提”在佛教中通常指觉悟或智慧之树,而“灯”象征光明与知识。”常照虚室内”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诗人总能通过这盏灯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1. 不用菩提叶,烦他巧装缀。
  • 此句强调了知识的纯粹性,无需外在修饰。”菩提叶”可能指的是传统的装饰元素,如花瓣、丝带等,但在这里诗人用它们来比喻那些不必要的装饰和附加物,强调真正的智慧无需这些繁杂之物。
  1. 是灯无昼夜,光明遍沙界。
  • 这句描绘了这盏灯的永恒性和普照能力。”无昼夜”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这盏灯都提供着光明。同时,“光明遍沙界”则扩展了这种光明的范围,不仅仅是室内,而是扩展到整个宇宙。
  1. 痴风吹不灭,业雨漂不坏。
  • 这句表达了对这盏灯的坚定信仰。”痴风”和”业雨”可能指的是世间的诱惑和挑战,但诗中的灯具却能够抵御这些外部因素,保持其光芒。这里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
  1. 君如亦须此,市上实无卖。
  • 这句是对读者的建议或启发。如果每个人都能像诗人一样珍视和使用这盏灯(即智慧),那么市场上自然不会有这种东西出售。这里暗示了一种理想状态——人们应更多地追求内在的智慧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
  1. 归向佛堂中,恐有一点在。
  • 最后一句可能是对整首诗的总结或升华。诗人鼓励人们将这盏灯(智慧)带回家中供奉于佛堂之中,因为这是真正值得珍藏的东西,不应被轻易忽视。这里的“一点”暗指这盏灯所蕴含的智慧与真理。

这首诗通过对一盏灯的描写,传达了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于外在物质的超越。它呼吁人们珍视并应用内在的智慧,而不是沉迷于世俗的诱惑。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简洁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富足而非物质满足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