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移征棹并云根,便觉幽怀谢世喧。
皓色飞来天际雪,红尘不到水边门。
破荒康乐名犹在,纪胜元章字不存。
但有好山容老子,何须更访武陵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重要词语的解释。作答时,先解释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然后翻译全句并赏析即可。

题石门洞:诗题“题”是写作的动词,“石门”即洞口。“洞”指洞天福地。“石门”,指洞口,也暗指山名,即石门山。

①每移征棹并云根,便觉幽怀谢世喧。

译文:每把船划向云彩的深处,就感到心旷神怡,远离了尘世喧嚣。

注释:①征棹:征人的船桨。②并:靠近。③云根:云彩的底部,这里借指山的根部。④幽怀:闲居时的心境和情怀。⑤谢:辞别。⑥喧嚣:喧闹嘈杂。

赏析:诗人登上石门山,面对峭壁高耸的山峰和云雾缭绕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分;而当诗人来到山顶上那一座孤傲挺立的石门时,更是为它那雄浑的气势和险峻的姿态所折服,于是发出了“每移征棹并云根,便觉幽怀谢世喧”的赞叹之句。

②皓色飞来天际雪,红尘不到水边门。

译文:洁白的雪花从天空飘落,远远望去像天上的云朵,却不知它们是从何方而来;而那些世俗之人,则被这一片美景所遗忘,他们只知在红尘中往来奔波、追逐名利,哪里会想到还有如此美妙的世界呢?

注释:①皓色:洁白的颜色。②天际:天边。③雪:比喻白色的雪花。④红尘:指人世间繁华的尘世。⑤水边门:地名(今安徽歙县),位于黄山风景区北侧。此处泛指山脚之下的地方。

赏析:“皓色飞来天际雪,红尘不到水边门。”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写诗人登山赏景后产生的联想。首句“皓色飞来天际雪”写远观所见。诗人登上石门,只见群峰叠翠,白云缭绕,抬头望去,那茫茫的白雪似乎从天际飞来,真是一派冰清玉洁、清新脱俗的景色。次句“红尘不到水边门”,则是近观所感。诗人放眼四望,只见青山绿水间,尘世喧嚣早已远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③破荒康乐名犹在,纪胜元章字不存。

译文:石门古道曾经是王羲之等人游赏之所,如今虽然已经荒芜,但当年他们的足迹依然历历在目;石门山一带的山水风光,曾经被《吴郡图经》等文献记载下来,可惜这些文字早已失传。

注释:①康乐:王徽之,曾任吴国大守,以善书法著称。②破荒:指破败荒凉。③元章: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吴郡图经》是王献之所著,书中记载了当时吴郡各地山川河流、亭台楼阁、古迹寺庙、风俗人情等,是研究吴郡历史的珍贵资料。

赏析:“破荒康乐名犹在,纪胜元章字不存。”此二句承前启后,由远及近、步步展开。诗人首先追忆了石门古道上的往昔盛况,那是王徽之等人曾游赏之地,如今虽然已经荒芜,但当年他们的足迹依然历历在目。接着又追溯到了《吴郡图经》,这部作品记载了石门山一带的风土人情,可惜这些文字早已经失传了。

④但有好山容老子,何须更访武陵源。

译文:只要这里有好山可以供我欣赏品鉴就好了,何必再去追寻那令人神往的武陵源呢?

注释:①老子:指诗人自己,这里用作谦称。②武陵源:指神话传说中的桃花源(在今湖南桃江西南),据说是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

赏析:“但有好山容老子,何须更访武陵源。”此二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情。诗人认为,只要身边有美好的山川可供欣赏品鉴,就足以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了,哪里还有必要再去探寻那令人神往的武陵源呢?这既是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那种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沉溺于俗世纷扰的世俗生活的否定与批判。

【答案】

题石门洞

每移征棹并云根,便觉幽怀谢世喧。

皓色飞来天际雪,红尘不到水边门。

破荒康乐名犹在,纪胜元章字不存。

但有好山容老子,何须更访武陵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