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兵绝当路,戍卒下河源。
烽火飞狐口,旌旗积雁门。
和亲固下策,薄伐本中原。
谁断匈奴臂,非无国士恩。
闻徙关中兵备河东
刘敞五言律诗赏析
《闻徙关中兵备河东》是宋代诗人刘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胡兵与戍卒的紧张局势,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向往。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及赏析。
胡兵绝当路,戍卒下河源。
烽火飞狐口,旌旗积雁门。
和亲固下策,薄伐本中原。
谁断匈奴臂,非无国士恩。
诗句释义与翻译
- 胡兵绝当路:形容敌人军队强大,如同阻挡在道路中间的敌军。
- 戍卒下河源:指士兵被迫撤退到黄河源头。
- 烽火飞狐口:用烽火来警告敌人,如同狐狸口一样狡猾。
- 旌旗积雁门:形容战场上的旗帜堆积如山,象征着战事的激烈。
- 和亲固下策:和亲是一种妥协策略,但被视为权宜之计。
- 薄伐本中原:指对敌人进行局部打击,而非全面侵略。
- 谁断匈奴臂:比喻谁能断绝敌人的致命弱点,使其无力反抗。
- 非无国士恩:表示即使有爱国之士也会受到国家的恩惠。
关键词注释
- 胡兵: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士兵,通常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 戍卒:驻守边疆的士兵,常面临严峻的自然环境和军事威胁。
- 烽火:古代战争中传递警报的工具,这里指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危险。
- 旌旗:古代军队的标志,用于鼓舞士气和指挥军队。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敌人的描述(如“胡兵绝当路”、“戍卒下河源”),强调了战争的艰难和对国家的威胁。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如“非无国士恩”),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闻徙关中兵备河东》不仅是一篇反映历史事件的军事论文,也是一首情感丰富、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对其词义、译文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