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河水湍,怒风复相乘。
维绝柁亦摧,舟人废其能。
中流急回环,顷刻不可胜。
性命委自然,岂知所依凭。
堤旁多聚观,失色气崩腾。
孰不愿引手,而乏钩与绳。
嗟我亦天幸,既危乃复兴。
追思方厄时,汗出如洗冰。
侧闻前此者,覆溺已屡曾。
此事通为邦,长民可以惩。
因书作长诗,俾不忘战兢。
诗句释义及翻译:
- 四月河水湍,怒风复相乘。
- “四月”:指的是农历四月初。
- “河湍”:河流湍急。
- “怒风”:猛烈的风。
- “复”:再次。
- 译文:四月初,河水湍急,怒风再次助威。
- 维绝柁亦摧,舟人废其能。
- “维绝”:船桨折断或无法使用。
- “柁”:舵。
- “废”:失去。
- “能”:能力、技能。
- 译文:船桨折断,船人失去了操控船只的能力。
- 中流急回环,顷刻不可胜。
- “中流”:指河流的中心部分。
- “回环”:水流回旋。
- “顷刻”:形容时间极短。
- “胜”:胜过、超过。
- 译文:水流在中心部分急速回旋,片刻间难以控制局面。
- 性命委自然,岂知所依凭。
- “性命”:生命和命运。
- “委”:依赖,托付。
- “自然”:自然规律。
- 译文:生命和命运都依赖自然规律,却不知道依靠什么。
- 堤旁多聚观,失色气崩腾。
- “堤旁”:河边的堤坝边上。
- “聚观”:聚集观看。
- “失色”:脸色改变。
- “气崩腾”:形容极度惊恐、慌张的样子。
- 译文:堤坝边聚集了许多观看的人,他们的脸色变得惊恐,仿佛要崩溃一样。
- 孰不愿引手,而乏钩与绳。
- “孰”:谁。
- “愿”:希望。
- “引”:伸手。
- “手”:手。
- “钩”:钩子、长柄工具。
- “绳”:绳子。
- 译文:谁不愿意伸手去帮助,但是缺少了钩子和绳子。
- 嗟我亦天幸,既危乃复兴。
- “嗟”:感叹词。
- “天幸”:上天的恩赐或幸运。
- “既”:已经。
- “危”:危险。
- “乃”:于是。
- 译文:我也庆幸自己能够从危难中复兴。
- 追思方厄时,汗出如洗冰。
- “追思”:回想、思考。
- “方”:正在。
- “厄”:困境,困难时期。
- “汗”:汗水。
- “如”:如同。
- “洗冰”:比喻像洗过一样干净,形容非常恐惧、紧张。
- 译文:回想那些困难时期,我害怕得出汗如洗过一般干净。
- 侧闻前此者,覆溺已屡曾。
- “侧闻”:侧面听说。
- “前此者”:之前的事情。
- “覆溺”:颠覆、淹没。
- “已”:已经。
- 译文:我之前听说,类似的颠覆和淹没事件已经多次发生。
- 此事通为邦,长民可以惩。
- “事”:事情、事务。
- “通为邦”:普遍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
- “长民”:统治人民的人。
- “可以”:能够、可以。
- 译文:这些事情普遍适用于一个国邦,统治人民的领导者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水灾情景的诗歌,通过描写洪水的凶猛和人们的反应,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社会秩序的关注。诗中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了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恐慌和无助,以及在危难中寻找希望和救赎的过程。整首诗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深刻的反思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