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川百里馀,净渌照空虚。
落日金波荡,微风雾縠舒。
茔心看白石,明目数游鱼。
洗耳非吾事,兹身与世疏。

【注释】

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陈州:今河南淮阳。

清川:指黄河。

渌(lù):水清澈。

金波荡:落日映于水面,如波浪翻滚。

微风雾縠(hú)舒:微风吹拂,水气弥漫,像细密的皱褶舒展开来。

茔心:墓地之心,泛指坟墓。

游鱼:在水里自由游动的鱼。

洗耳:比喻远离世俗的烦扰,静心修养。非吾事:不是我的本分事,即与自己无关的事。

兹身:此身。兹:这,此处。

疏:疏远、淡薄。

【译文】

从长平到陈州,河水已干涸变清。百里之遥,河水依旧清澈,照见天边云霞。傍晚,落日余晖洒满江面,如金色波光闪烁,微风拂过水面,雾气弥漫,如丝般飘散开。坟地之心,看白石;眼睛明亮,数游鱼。洗耳并非我的事,我不愿与世俗纠缠不清。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以长平至陈州一段黄河为题,抒发了他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

“自长平至陈州河水绝清”是说,从长平到陈州这一段河段的河水已干涸变清。这一句是全篇总揽的一句话,起句突兀,但有气势。

“清川”两句是写河的景色。“十里一置”,可见其宽。“净渌照空虚”则写出了河的清澈见底。“空”,形容词,无物。“净”是动词,洗净。“渌”是名词,清水。“照空虚”是状语,说明“空”的状态。“照”是动词,明澈透明。“虚”是名词,空间。“照空虚”则写出了河水的明澈透明。“清川”两句描写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横卧在大地上,两岸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河上船只往来不绝,一派繁华景象。

“落日金波荡”是说太阳西沉时,余晖洒满河面,如金色波浪滚滚而来。“落日”是名词,太阳。“金波”是形容词,形容夕阳的余光如金黄色的波纹。“荡”是动词,摇曳。“金波荡”则写出了夕阳的光辉照耀河面,使河上的波光闪闪,宛如金色波纹在水面上摇曳。

“微风雾縠舒”是说微风拂过水面,水汽弥漫开来,像细密的皱褶舒展开来。“微风”是名词,风。 “雾縠”是名词,指水汽。“舒”是动词,伸展。“微风雾縠舒”则写出了微风轻拂着河面,水气弥漫在空气中,使空气变得清新宜人。

“茔心”三句是说,坟地里,我看着白石;眼睛明亮,数游鱼。“茔心”是名词,坟墓。“白石”是名词,白色的石头。“明目”是动词,视力清晰明亮。“数游鱼”是动词短语,观看游鱼。“游鱼”是名词,游动的鱼。“数”是动词,观赏、观察。“游鱼”则是名词,游动的鱼。“数游鱼”则写出了诗人在坟地里观赏游鱼的情景。

最后两句是说,洗耳并非我的事,我不愿与世俗纠缠不清。“洗耳”,名词,洗耳朵。“非吾事”,形容词短语,不是自己的事情,即与我无关的事。“兹身”是名词,此身、自己。“兹”是代词,这里、此处。“疏”是形容词,疏远。“世”是名词,世间的人。“疏世”就是远离尘世。“兹身与世疏”则是说,我不愿与世俗纠缠不清,只想与世隔绝,保持自己的清纯与高洁。

【赏析2】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东都洛阳赴任陈留县尉途中所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维编集》,注云:“《韦苏州集》一卷。”王维集中有《初至虢州寄杜二拾遗》诗,末联云:“今夕始应归故里,他时还对旧山川。”可知当时王维正路过虢州,而杜位正在虢州做官。王诗中的“杜二”即杜甫。这首诗当是王维在途经虢州时写给杜甫的。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平至陈州一带的河流景色,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开门见山地表明了时间、地点及所要表述的主题。“自长平至陈州”四字,点明了诗人此次出行的目的地——陈州。而“河水绝清”一句则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河水之所以能如此清澈,除了沿途的自然环境外,更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憧憬有关。诗人在《送别弟缙赴陈留别业》诗中曾提到自己想要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寻求一片宁静的山水之地来安身立命。因此,在途经虢州时写下这首七绝,正是为了向杜甫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河的景色来进一步展开这一主题。“清川”两句写河的景色之美。诗人将视线引向了河面,那宽阔、清澈的河水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而在这画卷中,落日余晖洒满河面,如金色波光闪烁,微风拂过水面,雾气弥漫开来,如丝般飘散开……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美景之中,更凸显出了河水之美的独特之处。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河的景色之美。在河岸边,白石矗立;而在河面上,游鱼欢快地畅游着。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更引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诗人也在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寻找一处宁静、优美的环境来安身立命。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直接向杜甫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说:“洗耳非吾事,兹身与世疏。”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与其听信那些世俗之人的闲言碎语、议论纷纷,不如保持一颗清纯的心来面对生活。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因为在他看来,隐居生活才是真正能够让人远离尘世纷扰、保持内心宁静的方式。

这首诗通过对长平至陈州一带的河流景色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