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江北许多山,到处登临得凭栏。
老木渐丹霜有信,怒涛冲岸水生寒。
倦游半世乌三匝,往事千年指一弹。
落日正西催上马,依依回首问长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各句诗句进行分析即可。题干中已明确指出要求是赏析,所以答题时应重点抓住“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本题中首联的江南江北许多山,处处登临得凭栏;颔联老木渐丹霜有信,怒涛冲岸水生寒;颈联倦游半世乌三匝,往事千年指一弹;尾联落日正西催上马,依依回首问长安。
【答案】
译文:
江南江北许多高山,到处都可以登上去凭栏眺望。
年岁已高的树木渐渐呈现出红褐色,霜雪也如期来临,这都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那激荡着波浪的大江,冲刷着岸边,发出阵阵怒吼声,水势汹涌澎湃。
我半生倦于仕途,像鸟儿一样在宦海中盘旋了三周,现在要回到故乡,不禁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我想起过去的事,仿佛就在昨天,但转眼间已是千载之后。
夕阳正在西边下沉,催促我赶快上路,可我还要依依不舍地回头看看家乡长安。
赏析:
首联写诗人登高览远之所见。“江南江北许多山”,既点出诗人所居之地为东南一带,又暗示出诗人此行的目的是到江南去游览名山大川。“到处登临得凭栏”,则表明诗人对这一行目的的满意。一个“得”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登高览景的惬意心情,而且显示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颔联写诗人登高览远之所见。“老木渐丹霜有信”,“老木”,即枯树,用一“老”字写出了树的颜色与姿态。“渐丹霜”,意谓树叶由绿转红,由红变黑,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景象。“有信”,即有消息之意,这里指的是秋天到了。“霜”是秋天的使者,它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冷。“怒涛冲岸”,是说那奔腾的江水冲击着河岸。“水生寒”则是进一步说明江水的寒冷。“怒涛”一词,给人以雄浑壮美的联想,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之情。
颈联写诗人登高览远之所见。“倦游半世乌三匝”,意为诗人厌倦了官场生活就像一只鸟那样兜圈子飞了三圈。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乌三匝”典出《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说朝菌只知道一天天活着,不知道一年中的月份更替;蟪蛄只知道一时一刻地活着,不知道一年中的春秋交替。而“倦游”则表示对这种无休止的生活的厌倦。“指一弹”是说过去的岁月像弹丸一样被随手抛来扔去。“往事”是指诗人的过去。“指一弹”是说诗人对于过去的岁月感到十分痛惜。“百年”在这里是虚指,是比喻。“往事千年”,是说那些往事已经历了几千年,而如今却只能随手一弹。“往事”与“百年”都是虚数,它们的作用在于突出时间的漫长和人事的变化。
这首诗是一首登高览远之作,通过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
【答案】
译文:
江南江北许多山,到处登临得凭栏。
年岁已高的树木渐渐呈现出红褐色,霜雪也如期来临,这都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那激荡着波浪的大江,冲刷着岸边,发出阵阵怒吼声,水势汹涌澎湃。
我半生倦于仕途,像鸟儿一样在宦海中盘旋了三周,现在要回到故乡,不禁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我想起过去的事,仿佛就在昨天,但转眼间已是千载之后。
夕阳正在西边下沉,催促我赶快上路,可我还要依依不舍地回头看看家乡长安。
赏析:
首联写诗人登高览远之所见。“江南江北许多山”,既点出诗人所居之地为东南一带,又暗示出诗人此行的目的是到江南去游览名山大川。“到处登临得凭栏”,则表明诗人对这一行目的的满意。一个“得”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登高览景的惬意心情,而且显示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颔联写诗人登高览远之所见。“老木渐丹霜有信”,意为枯树逐渐变得红黄颜色是有季节变化的消息,“有信”,即有消息之意,这里指的是秋天到了。“霜”是秋天的使者,它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冷。“怒涛冲岸”,是说那奔腾的江水冲击着河岸。“水生寒”则是进一步说明江水的寒冷。“怒涛”一词,给人以雄浑壮美的联想,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之情。
颈联写诗人登高览远之所见。“倦游半世乌三匝”,意为诗人厌倦了官场生活就像一只鸟那样兜圈子飞了三圈。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乌三匝”典出《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说朝菌只知道一天天活着,不知道一年中的月份更替;蟪蛄只知道一时一刻地活着,不知道一年中的春秋交替。而“倦游”则表示对这种无休止的生活的厌倦。“指一弹”是说过去的岁月像弹丸一样被随手抛来扔去。“往事”是指诗人的过去。“指一弹”是说诗人对于过去的岁月感到十分痛惜。“百年”在这里是虚指,是比喻。“往事千年”,是说那些往事已经历了几千年,而如今却只能随手一弹。“往事”与“百年”都是虚数,它们的作用在于突出时间的漫长和人事的变化。
这首诗是一首登高览远之作,通过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