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寺无蹊径,行时认藓痕。
犬寒鸣似豹,僧老瘦于猿。
涧水来旋磨,山童出闭门。
城中梅未见,已有数株繁。
【注释】
小寺:小庙。蹊径:小路。认:辨认。犬寒:狗寒冷。似豹:像豹子。瘦于猿:比猿猴还要瘦。涧水:山涧的水,这里指山泉。旋磨:旋转的磨石。出:走出。门:指寺院的门扉。城中梅:城外的梅花。繁:盛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历名胜古迹时的所见所感。首二句写“小寺”,三、四句写“行时”,五、六句写“涧水”、“山童”,七、八句写“城中梅”,九句写“数株繁”。全诗以“小”字统摄全诗,写出了作者对寺庙和周围景物的观察与感受,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先写小寺,再写到“我”在寺中行走,看到寺中的小道上没有杂草,只有几块苔藓,于是便辨认出这小道是“行时”的踪迹。“犬”句用拟人手法,写老狗因为寒冷而不停地叫唤。“僧”句用比喻,写一个老和尚因为年迈体瘦,像一只猿一般。这两句诗都用了比拟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特点及人物情态。
后两句,写“我”在山涧边看到水流旋转着磨洗着石头,山中童子打开门来接“我”。“涧水”句,写泉水在山涧中流来流去,不断地磨洗着石头。“山童”句,写山中的童子从寺院里走出来,迎接“我”。这两句诗都运用了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两句,写“我”离开寺院,到城里去看城外盛开的梅花。这几句诗虽然写的是“城中梅”,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离开寺院时所看到的景象,也就是他离开寺院后所看到的风景。“城中梅”句,用反衬之法,写出城外梅花开放的景象,衬托出山中景色的幽美。“数株”句,写出城外的梅花已经开得很多很茂盛了。
整首诗以“小”字为线索,将全诗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写景,后半部分则抒发诗人对美景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