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
【注解】
- 送:赠别。沈僩:字叔平,号东阳,浙江东阳县人。宋淳熙年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秘书少监。著有《东阳集》。2. 建学:指建立学校。3. 通显:显达于世。4. 布衣:平民或未仕者。5. 行聘久:长期出外为官。6. 设科:设置科举考试。7. 落日:傍晚时太阳下山。8. 深山:深山中隐居的地方。9. 几时:何时。10. 残烛:即将熄灭的烛光。11. 精微:精妙的道理。
【赏析】
本诗是一首赠别诗。首联两句说:“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诗人认为,既然已经建立了学校,就应该广招贤士,使天下英才尽入书院,不必再以布衣之身待诏金门了。“建学”与“布衣”对举,既点明题旨,又暗藏深意。建学是为了收罗布衣,而“布衣”则指那些尚未出仕的士子,诗人在劝其不必滞留于山林之中,而应早日入仕途。
颔联两句说:“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诗人在劝勉沈僩不要滞留于山林之间之后,又指出他不应仅仅满足于科举出身而不求进取。诗人认为沈僩虽然已考取功名,但并未得到重用,所以才会如此闲适,因此他应该明白,要想真正建功立业,就必须不断进取。
颈联两句写景:“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诗人描述了自己和沈僩分别时的景色,表达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当年一样,在微弱的烛光下继续学习精微的学问,不断取得进步。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希望沈僩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