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或难诘,疑经多未通。
蜚虽笔麟史,荔不产龟蒙。
记异因同蜮,为灾岂减螽。
恨余非博识,安敢注鱼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昔陈北山赵南塘二老各有观物十咏笔力高妙暮年偶效颦为之韵险不复和也五憎
物理或难诘,疑经多未通。
蜚虽笔麟史,荔不产龟蒙。
记异因同蜮,为灾岂减螽。
恨余非博识,安敢注鱼虫。
【译文】
(一)
从前陈北山赵南塘两位老人各自有一首《观物十咏》写得很好,晚年我也试着写了一首诗,但写得很差劲,不敢跟你们比。(二)
自然之理或者难以探求啊,怀疑经典的地方多得很,没有完全弄通呢。
(三)
虽然飞鸟是麒麟的后代,但是荔枝不是龟蒙出产。(四)
记叙怪异的事是因为相同的,所以被害的人很多,难道只有螽斯才这样吗?
(五)
我恨自己见识浅薄,怎么敢随便注释鱼虫之类的东西!
赏析:
这是两首咏物诗,前一首咏“笔”,后一首诗咏“鱼”。第一首咏笔,第二首咏鱼。《旧唐书·儒学传中》:“太宗诏天下郡国立小学,县立博士,学者益广。”可见当时科举制度已很完备,许多读书人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地位,而科举考试主要考诗文,因此文人学士往往以作诗作文为主要活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者在《自序》中说:“余少时尝学为诗,晚岁颇好属文,既无所成,且惭且耻,遂决弃之。”由此可见作者写这两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第一首咏笔。古人称笔尖为“锋”、笔管为“管”,笔杆为“柱”。这组词语都是用来形容笔的,所以用笔来代指笔,是恰当的。
“物理或难诘”一句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道理有时是很难搞清楚的。“诘”通“稽”,意思是查考。“物理”是指自然的道理,“诘”即查考的意思。这里说自然界的道理有时是很难搞清楚的,就是说作者认为自然界的道理有时是不清楚的,甚至有时候连自己也弄不清其中的奥妙所在。作者之所以这样说,大概是因为他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有些地方还弄不清其中的奥妙所在吧。
“疑经多未通”一句中的“疑经”是指那些经书上没有解释清楚的道理,“未通”是指没有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疑惑经书里面有许多道理还没有弄明白。这里说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觉得很难解决。他可能觉得某些地方写得很晦涩难懂,也可能是觉得某个地方的表达不够准确生动,或者是觉得某个地方的思想不够深刻等等。总之,他认为自己在写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蜚虽笔麟史”一句的意思是:即使是笔头像麒麟那样锋利,史书像麟那样珍贵。“飞虽笔麟史”中的“虽”是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笔麟史”是指笔头像麒麟一样锋利,史书像麟一样珍贵。这里说的可能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文笔不够锋利或者不够珍贵。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文笔太平庸,没有什么特色,所以用笔头比作麒麟来表示自己的文笔应该更加锋利;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文笔太普通,没有什么价值,所以用史书比作麟来表示自己的文笔应该更加珍贵。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总之,他认为自己的文笔不够锋利或者不够珍贵。
“荔不产龟蒙”一句的意思是:荔枝不是龟蒙所出产的。“荔”指的是荔枝,是一种水果,“产”是指出产,“龟蒙”是地名,是古代的一种地名。这里的“荔不产龟蒙”可能是在说荔枝并不是龟蒙这个地方出产的,也可能是在说荔枝并不是出自龟蒙这个产地。具体的意思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理解。不过从整体上看,诗人是在说荔枝并非出自龟蒙这个产地。
“记异因同蜮”这句话的意思是:记录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一样的,遭受灾害的程度也是一样。“记异因同蜮”中的“因”是指原因,“蜮”是一种水生昆虫,身体呈椭圆形,长有细腿,善于潜伏在水中捕食小动物。这里可能是在说作者在记录奇异现象的时候,发现其中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遭受灾害的程度也是一样的。这可能是作者在写作中发现的一个规律,也可能是作者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发现的某个规律。总之,作者在写作中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一些奇异现象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遭受灾害的程度也是一样的,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恨自己见识浅薄,怎么敢随便注释鱼虫之类的东西!“恨余非博识”中的“余”指自己,“恨”是动词,表示遗憾的意思,“非”是助词,表示否定的意思。这句话可能是在说:我对自己的见识感到遗憾,我怎么敢随便注释鱼虫之类的东西呢?这两句话可能是作者对自己在写作中发现的一些规律进行感慨和总结。他认为自己的见识还不够深厚,所以他不敢随便注释鱼虫之类的东西。
赏析二:
这是两首咏物诗,前一首咏笔,后一首诗咏鱼。《旧唐书·儒学传中》:“太宗诏天下郡国立小学,县立博士,学者益广。”可见当时科举制度已很完备,许多读书人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地位,而科举考试主要考诗文,因此文人学士往往以作诗作文为主要活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者在《自序》中说:“余少时尝学为诗,晚岁颇好属文,既无所成,且惭且耻,遂决弃之。”由此可见作者写这两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第一首咏笔,第二首咏鱼。《旧唐书·儒学传中》:“太宗诏天下郡国立小学,县立博士,学者益广。”可见当时科举制度已很完备,许多读书人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地位,而科举考试主要考诗文,因此文人学士往往以作诗作文为主要活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者在《自序》中说:“余少时尝学为诗,晚岁颇好属文,既无所成,且惭且耻,遂决弃之。”由此可见作者写这两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第一首咏笔,第二首咏鱼。《旧唐书·儒学传中》:“太宗诏天下郡国立小学,县立博士,学者益广。”可见当时科举制度已很完备,许多读书人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地位,而科举考试主要考诗文,因此文人学士往往以作诗作文为主要活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者在《自序》中说:“余少时尝学为诗,晚岁颇好属文,既无所成,且惭且耻,遂决弃之。”由此可见作者写这两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第一首咏笔,第二首咏鱼。《旧唐书·儒学传中》:“太宗诏天下郡国立小学,县立博士,学者益广。”可见当时科举制度已很完备,许多读书人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地位,而科举考试主要考诗文,因此文人学士往往以作诗作文为主要活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者在《自序》中说:“余少时尝学为诗,晚岁颇好属文,既无所成,且惭且耻,遂决弃之。”由此可见作者写这两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第一首咏笔,第二首咏鱼。《旧唐书·儒学传中》:“太宗诏天下郡国立小学,县立博士,学者益广。”可见当时科举制度已很完备,许多读书人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地位,而科举考试主要考诗文,因此文人学士往往以作诗作文为主要活动。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者在《自序》中说:“余少时尝学为诗,晚岁颇好属文,既无所成,且惭且耻,遂决弃之。”由此可见作者写这两首诗的原因和心情。
【答案】
(一)
昔陈北山赵南塘二老各有观物十咏笔力高妙暮年偶效颦为之韵险不复和也五憎
物理或难诘,疑经多未通。
蜚虽笔麟史,荔不产龟蒙。
记异因同蜮,为灾岂减螽。
恨余非博识,安敢注鱼虫。
(二)
鱼游碧岩水悠悠,鸟栖青树影绰绰。
莫言此物无奇巧,自有天工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