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子如陶母,持身比伯姬。
携扶同出峡,侨寄未还枝。
阡有时而表,魂无所不之。
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
题孙母陈孺人墓志
诲子如陶母,持身比伯姬。
携扶同出峡,侨寄未还枝。
阡有时而表,魂无所不之。
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
注释:
- 诲子如陶母:陶母即陶侃(256—333),字士季,是晋朝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担任荆州刺史。他以严厉著称,但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严格。
- 持身比伯姬:伯姬,即周朝的王叔姬。她被废后,在娘家居住了三年。这里用“比”来形容孙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方法。
- 携扶同出峡:峡,指三峡,古时称四川一带为三峡,长江从瞿塘峡到巫峡,再到西陵峡,因此称为三峡。携扶着儿女一起走出三峡,意味着离开故土,远离家乡。
- 侨寄未还枝:侨,意为在外寄居。寄,指寄居他乡。未还,表示还没有回来。
- 阡有时而表:阡陌,古代田间的小路。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标志。
- 魂无所不之:意思是说,虽然人已经去世,但其灵魂仍然无处不在。
- 一端差慰意:一端,这里指的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手段。差,稍微的意思。慰,安慰、安抚。
- 徐字与杨碑:徐字,这里可能是指徐文长(1521—1593),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杨碑,可能是指杨慎(1488—1559),明代学者、文学家。徐文长和杨慎都曾写过关于墓碑的文章,但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徐文长的文笔豪迈激昂,杨慎则细腻婉约。这里的“徐字”和“杨碑”,可能是在比较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