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俗非崖异,诛奸似刻深。
世无爱才意,天有不平心。
陋巷贫犹乐,孤坟死尚吟。
绝怜蔚宗史,未及共研寻。
注释:
- 矫俗非崖异,诛奸似刻深。矫俗非崖异:指不随波逐流的品行。诛奸似刻深:指对坏人坏事的打击和惩治十分严厉。
- 世无爱才意,天有不平心。世无爱才意:指社会上没有爱惜人才的意思。天有不平心:指上天有公正的心意。
- 陋巷贫犹乐,孤坟死尚吟。陋巷贫犹乐:指即使生活在贫困简陋的环境中,依然感到快乐。孤坟死尚吟:指即使死后,也要高歌诗词。
- 绝怜蔚宗史,未及共研寻。绝怜蔚宗史:指非常同情东汉末年的名士崔瑗(字蔚宗)的遭遇,他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最终死于狱中。未及共研寻:指没有机会共同研究探索。
赏析:
这首古诗是诗人在挽送一位进士方清卿时所作。诗中既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贡士的深厚友谊,也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两句为一组。这种形式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一联“矫俗非崖异,诛奸似刻深”,诗人以“矫俗非崖异”来强调自己的行为与众不同,不受世俗影响;而“诛奸似刻深”则表达了自己对待奸邪的态度坚决、严厉。这两句话既展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又暗示了他对于社会的不满。
第二联“世无爱才意,天有不平心”,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他认为社会并不重视人才,甚至对那些敢于反抗的人进行打压。而“天有不平心”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慨和不满。
第三联“陋巷贫犹乐,孤坟死尚吟”,则描绘了诗人对于贫穷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于死亡的淡然处之。他认为即使在简陋的生活环境里,也能过得快乐;而且即使是死后,也要高歌诗词,表达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最后一句“绝怜蔚宗史,未及共研寻”,则是诗人对崔瑗这个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惋惜。他认为崔瑗虽然被贬谪而死,但他的才华和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深刻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