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康成裔,先儒谷叔孙。
汉廷无表荐,鲁壁有书存。
莲幕翻留滞,萱堂废凊温。
吾衰惭宋玉,不解赋招魂。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分析每一联的意思,再概括整首诗的意思即可。本题的关键词有:族谱康成裔(指郑判官的家世),先儒谷叔孙(指郑判官的学问与才华),汉廷无表荐(指郑判官得不到皇帝的赏识),鲁壁有书存(指郑判官有著述流传于世),莲幕翻留滞(指郑判官被贬谪到岭南),萱堂废凊温(指郑判官的母亲去世),吾衰惭宋玉(指诗人自己惭愧不如屈原)。
【译文】
郑判官家族世代为官,祖先是汉代的贤良之士,你却才学渊博、才华出众,你的名声传到鲁国古墓之中。
你在汉廷没有受到举荐,而你的《鲁壁书》却在世间流传。
你的仕途遭到挫折,连家中母亲也去世了,这让你十分悲痛和失落。
我年老体衰,心中愧对你,无法像屈原一样写出《招魂》那样的辞赋,来歌颂你的伟大。
【赏析】
这是一首吊唁之辞。郑判官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好友。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七月,柳宗元因王叔文、韦执谊等人推行的新法,得罪宦官集团而被贬为邵州刺史。次年,又因王叔文被贬为开州司马而被迫离开京都长安,前往邵阳,路过衡阳时去看望友人郑谏议。当时郑谏议已年逾花甲,病卧在床,所以写了这首吊词。全诗四联八句,结构谨严。开头两句写郑判官的家世;中间两句写郑判官的才华与不幸命运;最后两联写郑谏议母亲的逝世和诗人的感慨。
“族谱康成裔”一句点明郑谏议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后裔,说明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又是孔庙中供奉的主神颜回的后代,所以称其为康成裔。这里既表明了郑谏议的出身,又暗示他是一位饱学的儒家学者。“先儒谷叔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意思是说郑谏议的学问很高深。据《晋书·儒林传》记载:“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少学京氏《易》,后得蔡邕所释《周易》……遂通五经。……以古文、《左氏》、《谷梁》传注皆为世所重。”可见郑君确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家学者,因此,说他“先儒谷叔孙”是恰如其分的。
第三联是说郑谏议虽然很有学问,但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这一联中的“汉廷”指的是汉王朝,也就是指当时的朝廷。“无表荐”三字的意思是没有得到皇帝的推荐。因为汉宣帝时曾下诏“求贤良文学之士”,而郑谏议此时却已经年近七十岁,自然不可能应召入朝当官了。“表荐”是指向皇帝推荐人才,这里指推荐郑谏议入朝做官。“表”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推荐。“无表荐”就是没有被推荐的意思。“汉廷无表荐,鲁壁有书存”二句,是说尽管郑谏议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但他的著作《鲁壁书》却保存下来了。“鲁壁”指的是春秋时的鲁国有一片墙壁上刻着孔子的言论,所以人们把孔子的言论称为《鲁论》,后来就把《鲁论》简称为《鲁壁》。“有书存”意思是说郑谏议的著作《鲁壁书》还在世上流传着。从这句诗可以看出,郑谏议虽然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但他仍然是一位孜孜不倦地研究学问的学者,他的学说还流传在世间。
第四联是说郑谏议被贬到岭南去了。这一句是说郑谏议被贬谪到岭南,不能回到故乡去,只能住在岭南这个地方。“莲幕”“萱堂”二句,是对郑谏议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莲幕”指的是用荷叶盖起的车帐,这里是用“蓬转蓬”来形容被贬谪之人的飘泊不定。“萱堂”是指母亲所住的内室,这里借指母亲。因为郑谏议的母亲去世了,所以他只能住在家里,无法回到故乡去。“萱堂废凊温”意思是说家里没有人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了,母亲也去世了。这一句是对郑谏议母亲的不幸表示哀悼。“吾衰惭宋玉”是说自己年纪老了,感到惭愧不如屈原,因为屈原在《招魂》里对楚国大夫子兰的诬陷进行了揭露和谴责。这一句是对郑谏议表示敬佩和赞扬。“吾衰”意思是说我年纪大了,“宋玉”是指屈原。《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所以这里的“宋玉”应该是指代屈原。“惭愧不如宋玉”的意思是说自己比不上屈原伟大。因为屈原的《招魂》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和关心。而郑谏议虽然也被贬谪到岭南,但却没有像屈原那样写出传世之作,所以诗人觉得羞愧不如屈原。
这首诗通过写郑谏议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朋友遭遇的同情之意。全诗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