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于七邑最孤寒,每辱黄堂刮眼看。
乍可郡无九年蓄,要令民受一分宽。
公闲去伴种司谏,我懒思寻靖长官。
曾出龙门称弟子,感知惟有寸心丹。

《送叶尚书奉祠二首》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叶尚书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仕途生涯的祝福。

诗的原文如下:

身于七邑最孤寒,每辱黄堂刮眼看。
乍可郡无九年蓄,要令民受一分宽。
公闲去伴种司谏,我懒思寻靖长官。
曾出龙门称弟子,感知惟有寸心丹。

接下来将结合诗意、注释和赏析进行详细解读:

  1. 诗句解释
  • “身于七邑最孤寒”:身处于七个地方,是最孤独寒冷的境遇。
  • “每辱黄堂刮眼看”:常常受到皇家的侮辱,只能远远地观察。
  • “乍可郡无九年蓄”:如果暂时没有积蓄(指钱财),也可勉强维持生计。
  • “要令民受一分宽”:要让百姓承受一些宽慰。
  • “公闲去伴种司谏”:在闲暇时陪伴御史台下属的监察官员。
  • “我懒思寻靖长官”:我因为懒惰而不想去寻找官位。
  • “曾出龙门称弟子”:曾经走出龙门(比喻科举及第),被尊称为学生。
  1. 译文
    身处于七个地方,最孤独寒冷,常常受到皇家的侮辱,只能远远地观察。
    如果暂时没有积蓄,也可勉强维持生计,要让百姓承受一些宽慰,在闲暇时陪伴御史台下属的监察官员。
    我因为懒惰而不想去寻找官位,曾经走出龙门被尊称为学生。

  2. 赏析

  • 刘克庄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关怀。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孤独与挫折来表现自己的忠诚与无奈。这种情感深刻而复杂,既有对自己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也有对友人处境的同情。
  • 诗中多次提到的“黄堂”,是指皇帝的殿堂,象征着权力的中心和权威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高位,却难以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的情感。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 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诗人通过对友人的关心和陪伴,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诗中直接表达的问候和关怀上,还体现在对他们未来道路的关心和鼓励上。

刘克庄的《送叶尚书奉祠二首》不仅是对其个人经历的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映。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