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闭幽堂十九年,万松手种已参天。
懒随人乞郭东祭,自与母耕绵上田。
试问拂云施鹤表,何如藉地荐豚肩。
此身只合安闾里,长为先君扫墓阡。
【注释】
壬辰春上冢五首:指王禹偁的《壬辰岁暮途出京兆呈东邻几老二首》。城南:指洛阳。
万松手种已参天:王禹偁幼年在洛阳读书时,曾到万松林中散步,并亲手种了一株松树,后来这株松树长成了参天的大树。
郭东祭:指在洛阳城外的西明门外祭祀先祖。郭,外城。东,西边。
藉地荐豚肩:指祭祀用的猪肉放在地上,用泥土覆盖。藉,垫、铺,引申为放。
闾里:乡里,这里指家乡。
先君:对去世的父亲的称呼。阡:田间小路。
赏析:
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是王禹偁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天在洛阳上坟时写的。
第一句“一闭幽堂十九年”,写自己长期隐居洛阳。王禹偁早年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宋仁宗而被贬谪到滁州、扬州等地,后终于回到洛阳,被召还朝做官,但很快又因直言触怒仁宗而被贬回洛阳,从此便长期居住在洛阳城中。“十九年”即指这一情况。王禹偁一生坎坷不平,有志难伸,所以有“只合安闾里”之叹。
第二句“万松手种已参天”,说自己在万松林亲手种下的松树已经长得非常高了。“参天”是夸张的说法,意谓松树高耸入云,与天相接。这一句既是自述,也暗寓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表现了王禹偁虽身居高位却心系桑梓的爱国情怀。
第三句“懒随人乞郭东祭”,说自己不想像别人一样去洛阳城郊的西明门外祭祀先祖,只想在自己家的地里祭扫坟墓。“郭东”,指洛阳城外的西明门外。王禹偁不愿在京城祭祀,而是选择在自己的老家祭祀,这既表达了他的隐逸之情,也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第四句“自与母耕绵上田”,说自己和母亲一起耕种着洛阳郊外的绵上田。绵上田,即今河南新安县城西的绵山之上的土地。这一句表现了他远离朝廷、退而归隐的决心和行动。
接下来四句都是写自己对墓地祭祀的看法。“试问拂云施鹤表”,意思是说,我听说有些地方祭祀祖先用的是拂云施鹤表之类的仪仗,那有什么用呢?“何如藉地荐豚肩”,意思是说,还不如在地上献上一些猪头,表示对祖先的孝敬之心。“此身只合安闾里”的意思是说,我这样的人应该安于乡里生活,不应当在朝中为官。
这四句诗表面上是在谈论祭祀问题,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态度。他主张要淡泊名利,追求简朴的生活;不要追求虚名浮利,而要脚踏实地地做事。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