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先生学有源流,家自长安徙益州。
畴昔建牙当一面,只今失国托诸侯。
身侨岳麓无生计,目断岷峨起暮愁。
闻道汉廷须黼黻,蜀珍那得此淹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

【答案】

施先生学问源远流长,家世长安而迁益州;昔日建牙立旗为一方统帅,如今却寄身于诸侯之下。身无定所,生计艰难,目之所及都是令人愁苦的蜀地山川。听说汉廷需用锦绣来制作礼服,但那蜀中珍品哪里能久留此地呢?译文:施先生学有渊源,自长安迁徙到益州。过去曾建立军功当一面诸侯,今日只能寄居于诸侯之下。身无定所,生计艰难,目之所及都是令人愁苦的蜀地山川。听说汉廷需用锦绣来制作礼服,但那蜀中珍品哪里能久留此地呢?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中通过写施道州“失国托诸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首联点明友人施道州的出处,是出自《史记·平津侯列传》,意谓施氏家族世代有学问,从长安迁移到了益州。诗人用“家自长安徙益州”一句表明了施氏的出身,也暗示出其家族世代有学问,有根柢。

颔联写施道州昔日建树辉煌,曾建立军功,当一面诸侯;而今却寄人篱下,身无定所,生计艰难,目之所及都是令人愁苦的蜀地山川。这里用一“只今”二字,既写出了施氏的现状,更突出了他对昔日辉煌的怀念之情。

颈联写施道州寄人篱下的生活,用“身侨岳麓无生计”一句表明了他在蜀中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十分困苦,连生计都没有着落。用“目断岷峨起暮愁”一句进一步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施道州对朝廷的担忧,他听说朝廷要用锦绣来制作礼服,但那蜀中珍宝哪里能久留此地呢?这里不仅写出了施氏对朝廷的担忧,还表现出他对蜀中珍宝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施道州寄人篱下生活的描写,以及对其身世的叙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才外流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