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书犹湿谤书随,太息斯人得祸奇。
文举旧曾称一鹗,退之亦自喜孤罴。
彼谗罔极身罗织,吾意怜才力发丝。
老去眼中神骏少,诸君莫怪道林师。
第一首诗的逐句释义如下:
捷书犹湿谤书随,太息斯人得祸奇。
文举旧曾称一鹗,退之亦自喜孤罴。
彼谗罔极身罗织,吾意怜才力发丝。
老去眼中神骏少,诸君莫怪道林师。
注释:
甲辰:指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作者在这一年写下了这首诗。 捷书:指皇帝下达的捷报,捷报是胜利的消息。 诽书:指诽谤性的奏章或文章,谤书,即攻击性的言论。斯人:这个人,指自己。 文举:指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因被黄祖所杀,故称“文举”。一鹗:指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曾用计擒获黄祖的大将。 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与李白、杜甫并称为“李杜韩王”。孤罴:指韩愈,“孤”是独的意思,而“罴”是一种兽,这里代指韩愈。 彼谗:指那些诬陷、诽谤他人的小人。罔极:没有边际,无法追究。 力发丝:形容对人才的爱惜之情犹如发丝般细腻。力:用力,此处为动词。发丝:比喻细微。 道林师:指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唐代高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所作。诗人通过描述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全诗分为四节,每节都紧扣主题展开议论。
第一部分:“捷书犹湿谤书随”,诗人以捷报和谤书为喻,表达了对朝廷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信任和期待。
第二部分:“文举旧曾称一鹗,退之亦自喜孤罴”,诗人回忆了当年曹操(一鹗)和韩愈(孤罴)的辉煌业绩,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努力。
第三部分:“彼谗罔极身罗织”,诗人揭露了那些陷害他人的小人的行为,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道德谴责。
第四部分:“吾意怜才力发丝,老去眼中神骏少,诸君莫怪道林师”,诗人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经年老体衰,而年轻人却依然有才华横溢,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时光,不断进取。同时,也表达了对道林禅师的崇敬之情。
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深沉的思考和感慨,又不失幽默和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