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曼卿曾夺敕,后来同甫竟成名。
草茅匹士谋身拙,槐棘诸公议法平。
囚服若为探禹穴,明时定不血秦坑。
何当拜舞鸡竿了,沽酒刲羊与压惊。
【注释】
曼卿:即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同甫:即王安石,南宋政治家。草茅:指草野的平民,这里指范仲淹。槐棘:原指王公贵族,这里指朝廷高官。秦坑:指秦始皇坑儒。鸡竿:即鸡冠,古代用作官印,这里指官职。压惊:安抚百姓,使之不惊慌。
【赏析】
《甲辰书事二首》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书事”为题,抒发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全诗八句,前四句写范仲淹和王安石在朝中的地位,后四句抒发了作者对时政的不满,并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一联:“往昔曼卿曾夺敕,后来同甫竟成名。” 意思是说,以前范仲淹曾经被剥夺过皇帝的圣旨,而如今你王安石终于扬名天下,成为一代名臣。这里用“夺敕”、“成名”来形容两人不同的遭遇和命运。
第二联:“草茅匹士谋身拙,槐棘诸公议法平。” 意思是说,那些在草莽之中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虽然努力谋生却总是不得其法,而那些身居高位、掌管大权的高官显贵,则能够公正无私地处理国家大事。这里用“草茅”、“槐棘”来形容两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同时用“谋身拙”和“议法平”来形容两者的不同之处。
第三联:“囚服若为探禹穴,明时定不血秦坑。” 意思是说,那些被囚禁起来的人,如果去挖掘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洞穴,那么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而在当今明时,我们一定不会像秦朝那样,将百姓当作炮灰一般地杀戮。这里用“囚服”、“禹穴”和“秦坑”来比喻当时的局势和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的担忧和期待。
第四联:“何当拜舞鸡竿了,沽酒刲羊与压惊。” 意思是说,我何时才能够像那些官员们一样,在鸡竿上叩头敬礼呢?我也希望能够喝着美酒,宰杀羊肉来安慰那些受惊吓的百姓。这里用“拜舞”、“鸡竿”和“压惊”来描绘自己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范仲淹和王安石的不同遭遇以及自己的抱负和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时政腐败的愤慨以及对政治改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