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倡祸翕然随,白昼通都作祟奇。
割肉直将人喂虎,闻声能感类求罴。
忽传先辈逢清雪,失喜衰翁有黑丝。
自古英材须乐育,谓予不信质先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和》。全诗共八句,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第一句:“十和”是题目,可能是诗人自序或他人所加。
第二句:“一夫倡祸翕然随”,意思是说,一个人煽动的祸乱迅速蔓延开来。“翕然”意为迅速、一致。
第三句:“白昼通都作祟奇”,意味着在白天,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混乱之中。“通都”指的是繁华的城市。
第四句:“割肉直将人喂虎”,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危险的情况,即为了保护他人而牺牲自己。“割肉”比喻牺牲自己,“喂虎”比喻保护他人。
第五句:“闻声能感类求罴”,意思是说,只要听到某些声音就能联想到某种动物或是某种情况。“类求”表示联想,“罴”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动物或情况。
第六句:“忽传先辈逢清雪,失喜衰翁有黑丝”,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惊喜之情。”先辈”可能是指作者的前辈或同辈之人,而”黑丝”可能是指头发变白的迹象。
第七句:“自古英材须乐育,谓予不信质先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教育观念,即自古以来优秀的人才都需要被培养,而作者对此坚信不疑,并向他的老师表达了这种看法。“质先师”可能是指向老师请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动荡、个人牺牲以及教育重要性的观点。从字面上理解,它描绘了一个混乱的场景,但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比“切身经历”与“遥远祖先”的行为,诗人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个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最后两句则是对教育价值的肯定,显示了作者坚定的教育信念。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思考,以及对教育和个体责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