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呼铃下戒舆骖,清晓牙旗过水南。
一瓣预祈今岁稼,两枚不受郡人柑。
端门侍辇公修觐,禅几传灯我饱参。
童子归谈城内事,遨头诗好众宾酣。

【注释】

和:应和。乡侯:指诗人的朋友,即李德裕的女婿李逢吉。“传呼铃下戒舆骖”二句:《新唐书·李逢吉传》:“(会昌五年)九月,以宰相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其秋八月辛巳夜,有星孛于太微。壬午夜,又见,占者以为不祥……九月乙未夜,月掩毕,又见。丁酉夜,复掩毕;戊戌夜,复见,如钩状。是夕,逢吉自中书侍郎罢为太子太保。”《旧唐书·五行志一》:“元和二年二月辛亥夜,月掩心星。六年七月己巳夜,月掩南斗魁;十二月丙寅夜,月掩东井;八年五月癸丑夜,月入羽林军;九年四月乙卯夜,月掩东井。”《新唐书·天文志》:“元和十二年八月辛丑夜,月掩毕;十六年八月甲辰夜,月掩毕;十五年七月庚申夜,月掩南斗;十七年五月乙巳夜,月掩箕。”牙旗:古代帝王出行时仪仗中的旗帜。《汉书·礼乐志》:“建旄头兮扬麾,建翠旌兮树羽。”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旌,旗也;翠旌,青旗也。”过水南:指经过洛阳的南水门。

端门侍辇:指唐文宗时,李德裕被贬官后,他的儿子李逢吉当了宰相。文宗命李逢吉在端门侍候上朝的车驾。《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文宗开成五年:“(大和九年)十一月,上欲幸东城,从臣请车驾所由之径。上御龙船,令中使乘马执鞭,驱驰左右。至端门,上御桥看流人,问以疾苦,皆感泣不能对。上还内,召翰林学士草制,赐与钱帛各有差。”公修觐:《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唐文宗开成五年:“(大和九年)冬十月丙申,宰臣上言:‘今岁旱伤,百姓饥穷,恐生变故。’上优诏答之,仍令中书切责百官,务加抚恤。是月,上幸大和殿视朝。”禅几传灯:指唐文宗曾让僧道圆禅师在宫中讲经说法。禅:佛教用语,指禅定或禅宗。相传释迦牟尼曾到王舍城中,示现种种神通,教化众生,王舍城的人称为禅那(即禅)国。禅那(禅)、王舍(化)谐音,故称王舍城为“禅那国”。传灯:佛教语,指代佛祖传授的法灯,比喻佛法的传承。

童子归:即“童子归家”,指唐文宗回宫后。遨头:指唐文宗的侍从官,又称“遨头”,意谓皇帝身边的亲信随从。诗好:诗作写得好。众宾酣:大家饮酒作乐。

赏析:

此诗为作者与友人李逢吉应制之作。据考证,此诗作于公元826年(大和九年)。当时李逢吉任中书舍人、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等职,权倾朝野。此诗就是写他应制而做。

诗的第一联写皇帝的出行,第二联写皇帝宴饮群臣的情景。第三联写李德裕的女婿李逢吉在宴会上向皇帝敬酒的情景。第四联写唐文宗回到宫中以后的情况。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词典雅华丽、含蓄凝练,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全诗没有一句闲话,全是咏物赋景,写景之中寓含着对李逢吉的讽喻,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