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谁曾为解骖,自治芜秽垦山南。
西畴会有两歧麦,东府底须三寸柑。
芋美尤于饥后觉,榄甜少待味回参。
采薇散发无穷乐,寄语痴人勿豢酣。

【注释】:

  1. 又:第二首。
  2. 即事:指眼前所见之事物。
  3. 放逐谁曾为解骖:意谓被放逐的人,谁能为车夫解脱束缚而让他自由?“为”,这里是解除的意思。
  4. 自治:自己治理、整治。芜秽:杂草。
  5. 山南:指山的南面。
  6. 两歧麦:有两条分枝的麦子。
  7. 底须:必须。
  8. 芋:芋头。
  9. 榄:橄榄。
  10. 味回参:味道转甜。参,同“参”。
  11. 薇:野菜名,一种可食野生植物。
  12. 散发无穷乐:形容无忧无虑,自得其乐。
  13. 寄语痴人勿湎酣:告诉那些醉心于酒的人不要沉溺其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被贬官后所作,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中通过描绘田野风光和农作物的生长,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首句“放逐谁曾为解骖”以“解骖”为喻,表达了诗人被放逐的痛苦和无奈。这里的“解骖”是指古代帝王出行时,车夫需要解开马的缰绳,让马自由奔跑。诗人将自己比作车夫,暗示了自己被贬官的痛苦和无奈。

次句“自治芜秽垦山南”,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被贬后的艰苦生活。这里,“自治”、“芜秽”、“垦山南”都是对诗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诗人通过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在被贬后的生活困境和艰辛。

接着的两句“西畴会有两歧麦,东府底须三寸柑”,则是对农田景象的具体描述。诗人通过对麦田和柑橘树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两歧麦”和“三寸柑”都是对作物生长状态的描绘,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最后两句“芋美尤于饥后觉,榄甜少待味回参”,则是诗人对食物口感的描绘。这里的“芋美”、“榄甜”都是对食材口感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感。同时,诗句中的“尤”、“少”等字眼,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珍视和感悟。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田野风光和农作物的生长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更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的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