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颛蒙昔未开,自鞭宁待父师哉。
残编常到鸡声彻,警枕频惊蝶梦回。
且可遍参学童子,未应一跳至如来。
丛林个个谈宗旨,谁是禅家大辩才。
【注释】
颛蒙:指颛帝,传说上古时期的帝王。这里指颛帝之子帝喾。
鞭宁待父师:意思是说学习不必等到父亲、老师。
残编:指《周易》,相传为孔子所删定。《周易》有六十四卦,每卦六个爻,称为一交,故称“残编”。
鸡声彻:指鸡叫的声音传遍山谷。这里比喻勤奋读书至深夜。
警枕:形容睡眠时警觉,不易入睡。
学童子:指初入佛门的小沙弥或小和尚,意指初学佛教的人。
未应:不应。
一跳至如来:意为不应当一下子就达到最高的境界。
丛林:佛寺的通称。
宗旨:指佛家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禅家大辩才:禅宗大师的大辩论才能。
【赏析】
这是一首劝学诗,劝勉人们刻苦学习。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有描写、抒情成分,用典贴切,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富有哲理。
首句点明题旨“忆”,是回忆自己幼年时勤奋好学的情景。次句直抒胸怀:“我”决不依赖父亲的教导,也不屑于等待师长的指点。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不甘后人、发愤图强的精神。第三句写夜读至深夜,听到鸡啼声而停止读书,因为疲倦,所以很快睡着了。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勤恳好学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第四句写自己经常在梦中惊醒,梦见老师告诫要警醒。第五句写自己可以向学童们请教佛法,但不要妄想一下子成为圣人,因为那样是不现实的。第六句写自己虽然已到了丛林中,但要深入参悟佛理,还需要谦虚好学,广求博问。最后两句写佛家弟子要广泛地学习和讨论佛家的教义,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禅宗大师。全诗表达了作者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勤学好问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