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岁屡嗟萧补郡,此行稍喜□居中。
□□□□□□□,清议从来在泽宫。
未必诸生无郭泰,□□□□□□□。
遥知共起淹中蕝,不必畦间拾穗翁。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风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如“补郡”中的“补”,应为“任”,“□居中”中的“□”,应为“人”。答题时,先指出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从写作背景、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译文:
往年多次叹息自己任小官,这次去朝廷做大官很高兴。
人才济济像满朝,清正廉洁在皇宫里传扬。
不一定所有读书人都象郭泰那样,也一定有很多人能做高官。
我远远地知道大家都会出来做大事,不必在田间拾禾穗的老翁。赏析:
首句“昔日屡嗟萧补郡,此行稍喜□居中。”是诗人自谦之语。诗人说“嗟”是感叹,意思是过去曾几次因任小官而感到失望;而此次去朝廷任大官,则感到十分高兴。“补郡”指小官,“居中”指朝廷大官,这里以小官与大官作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仕途的不满。颔联“□□□□□□,清议从来在泽宫。”是写朝廷人才济济,清廉正直的人很多。诗人用“□”、“清议”来概括,突出了朝廷人才之多,清正廉洁之人之多。颈联“未必诸生无郭泰,□□□□□□。”诗人认为,即使没有郭泰那样的学生,也会有其他人像他一样出类拔萃。这两句是作者自勉之语,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人才济济、清正廉洁的期望。尾联“遥知共起淹中蕝,不必畦间拾穗翁。”诗人说,你们既然都能在朝廷施展才华,就不必像田里的老翁那样,弯腰在田垄里拾穗了。这是诗人对朝廷人才的希望,也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一种设想。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表现了作者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