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虺隤已卸鞯,纵鞭其后不能前。
才非应氏惭三入,齿较杨雄长十年。
发老病馀偏种种,腹空虚甚谩便便。
故人过矣相称誉,敢挹衰残望昔贤。
【注释】
次韵黄帐干:指诗人在应制之作。黄,即黄庭坚,当时任起居舍人,曾为皇帝草拟过许多应制词。
虺隤:马瘦而疲乏的样子。
纵鞭其后不能前:放开马缰让马奔跑之后,马再也无法向前了。形容马跑得筋疲力尽。
应氏:东汉末年名士应玚,字仲远。《三国志》载:“应场尝诣曹操,操与谈论,终夜乃罢。”
齿较杨雄长十年:《汉书》中载:“汉成帝时,阳夏侯曹寿为丞相……杨雄《法言》云:‘阳侯曹寿,齿发未堕,而髭眉生焉。’”杨雄,字子云。这里用“齿较杨雄长十年”,是说自己的年纪大过杨雄。
病馀种种:指疾病缠身,体态多病的样子。
谩:同“漫”,“空”。便便:肥胖的样子。
故人:老朋友。相称誉:互相赞扬。
赏析:
黄庭坚的这首词,以咏物起兴,托物寄兴。全词从骏马写起,由骏马写到自己,由自己写到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
上阕先写骏马,然后转入自己。首句“瘦马虺隤已卸鞯”,描写一匹骏马,已经瘦弱得无法驾驱,只得卸下鞍子,任由它自由地跑。这匹马虽已疲惫不堪,但仍能驰骋千里之外。接着第二句“纵鞭其后不能前”,骏马虽然可以自由奔跑,但在马后的人却无法追上它。这两句一扬一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纵鞭其后不能前”一句,化用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的典故。当年宋襄公率军救郑国时,齐顷公率军乘虚攻宋。宋襄公率军迎战,但被齐军打败,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这时,齐将公孙无知向襄公提出要与其共同回鲁国去。襄公答应了。于是,公孙无知率军先行,襄公则被扶上战车,并亲自驾车。齐军随后紧追不舍。当齐军追到泓水边时,襄公见前面有条小船,就命令车上的侍臣把襄公扶下来,让他登船渡河。齐军见此情形,便放慢了速度。等到齐军全部渡过河后,襄公才登上战车,准备继续前进。这时,公孙无知突然回过头来,问襄公:“您认为我是君子呢?还是小人?”襄公无言以答。公孙无知又说:“您如果愿意跟我一起去鲁国,我就承认自己是君子;如果您不愿意,我就不承认自己是君子。”襄公只好表示同意。最后,公孙无知又回过头来说:“请您让我来为您驾车吧!”于是,襄公只好下车步行。齐军见此情景,都感到十分好笑。所以,宋襄公虽然战败被杀,但他的名声却传遍了天下,成为千古美谈(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而齐军大将公孙无知则因为自作聪明、不守信用而贻笑千古。黄庭坚在这里运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说明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遭遇和无奈。
第三句“才非应氏惭三入”,意思是说自己的才能并不高强,惭愧的是三次应召入京做官,每次都未能实现。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魏。临行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这次出使东吴,一定要成功,否则回来就是死罪。”诸葛亮回答说:“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结果,诸葛亮顺利地完成了使命(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然而,由于诸葛亮忠于蜀汉,他最终没能实现刘备的期望,反而被刘备的儿子刘禅所杀(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黄庭坚在这里用“应氏”一词代指诸葛亮,说自己多次应诏入京做官,每次都没有做到,这是对自己一生仕途坎坷的一种自嘲式的讽刺。第四句“齿较杨雄长十年”,意思是说自己的年龄比杨雄要大十年。杨雄(公元前53—18),西汉后期思想家、辞赋家。他曾任大夫、给事中等官职,曾随王莽执政(见《汉书·杨雄传》)。黄庭坚在这里以“齿较杨雄长十年”自诩,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体魄。
下阕转入自己。“发老病馀偏种种”,意思是说头发已经花白,身体多病。这四句诗,从骏马写起,又转到了自己的身体上,写出了自己因年岁渐长而导致的身体衰老、体弱多病的状况。而这种状况的出现,也使自己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奈。
第五句“腹空空甚谩便便”,意思是说肚子空虚,吃东西也不香。“谩便便”,即饱食后的肥胖样子。这句诗,既写出了自己身体上的不适感,同时又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苦闷之情。“故人过矣相称誉”,意思是说老朋友经过这里时,总是互相赞美对方的才华和美德(见《世说新语·品藻》)。黄庭坚在这里运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种感激之情。第六句“敢挹衰残望昔贤”,意思是说不敢自满于自己的才华和品德,而是仰望过去贤德之人(见《论语·雍也》)。黄庭坚在这里运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这首诗通过骏马的比喻,写出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无奈和辛酸;通过自身的描写,写出了自己因年岁渐长而导致的身体状况的变化;通过老朋友的称誉和自己的担忧,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