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寒食二首
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注释:
《寒食二首》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描绘了寒食节夜晚的烟火和民间活动。整首诗通过描绘节日景象和人物活动,展现了唐代社会风俗和文化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和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赏析:
第一首:“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描述了早晨庙堂里传来阵阵钟鼓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这里的“历历”指的是清晰的、分明的样子,而“晓风”则指清晨的微风,传达了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庙堂的钟鼓声似乎预示着节日的开始,而“曈曈”则形容阳光明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第二首:“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这里以“孙同鱼队”代指参加社祭的人群,他们忙着观看社祭的活动,而“翁”则是指年长的老者,他则在家中安心地度过这个节日。这里通过对比不同年龄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其中也隐含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和尊重。
第三首:“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这句话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材料,来表达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感受。”湿灰并槁木”可能指的是冬末春初的景象,而“榆火”则是指榆树燃烧时发出的火光,而“杨花”则是杨柳飘落的花朵。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悟。
第四首:“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这里“燔山”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即在山中烧香祭祀。诗人用“无觅之推处”来形容这种祭祀活动的神秘和难以捉摸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古老习俗的感慨。最后,“谁道斯人羡四蛇”则是一种反问,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对于这种看似迷信但又有其独特魅力的习俗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