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中垒谱相通,君唤玄英作祖翁。
每恨暮云一樽隔,暂欣夜雨对床同。
为晨门黍谈清宿,留剡溪舟避逆风。
众作纷纷鸣瓦釜,黄钟聊复鼓于宫。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诗的原文:次韵别方时父

我于中垒谱相通,君唤玄英作祖翁。

每恨暮云一樽隔,暂欣夜雨对床同。

为晨门黍谈清宿,留剡溪舟避逆风。

众作纷纷鸣瓦釜,黄钟聊复鼓于宫。

我们对每一联进行逐一解析:

第一联:“我于中垒谱相通,君唤玄英作祖翁。”

  • “我于中垒”可能指的是作者与某人在“中垒”(一个古代的军事要塞或战略要地)有所交流或联系。“中垒”可能是地名、组织名或某个特定概念的象征。
  • “谱相通”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默契或共识。
  • “君唤玄英作祖翁”中的“玄英”可能是指某人的名字,或者是某种特殊的身份或称号。而“祖翁”则暗示了某种尊敬的地位或尊称。

第二联:“每恨暮云一樽隔,暂欣夜雨对床同。”

  • “每恨暮云一樽隔”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距离、时间差等),作者与某人无法像往常一样共饮一杯酒。这里的“暮云”可能象征着傍晚时分的景象或情感氛围。
  • “暂欣夜雨对床同”则表达了一种短暂的喜悦和满足感,因为尽管存在隔阂,但在特定的时刻(比如共同欣赏夜晚的雨景)他们能够暂时共享同一空间。

第三联:“为晨门黍谈清宿,留剡溪舟避逆风。”

  • “为晨门黍谈清宿”描绘了一个场景,可能是在晨曦初破的时刻,有人与作者一起谈论着清晨的谷物。这里的“晨门”可能是指早晨的门或者某种象征,而“黍”是一种谷物,通常用于早餐或早餐相关的活动。
  • “留剡溪舟避逆风”则展示了一种策略或行为,有人选择留在剡溪的小船上,以避免逆风的影响。这里的“剡溪”可能是指一条小河,或者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

第四联:“众作纷纷鸣瓦釜,黄钟聊复鼓于宫。”

  • “众作纷纷鸣瓦釜”描述了一种热闹的场景,可能是在某个宴会或集会上,各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瓦釜”可能是指用来煮食物的炊具,也可以用来比喻喧闹的环境或声音。
  • “黄钟聊复鼓于宫”则是一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黄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而“鼓于宫”则是演奏黄钟乐器的动作或场景。这里可能是指有人在用黄钟乐器演奏,以此来庆祝或表达某种情感。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表达了诗人与某人之间虽相隔万里却心有灵犀的深情厚谊。诗中通过描述饮酒、赏雨、共话黎明等场景,展现了两人虽身处不同地点却心意相通的情感体验。同时,诗中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文化元素,如“中垒”、“玄英”等,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