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监三郡无殊渥,饱阅千帆奈逆风。
晋尚高谈重方外,汉称半刺曰治中。
不惟守听廉丞语,所至民歌别驾功。
他日潮人感遗爱,祠槎溪老又祠公。
【注释】
(1)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
(2)潮倅:潮州知州。
(3)三郡:指吴郡(苏州)、会稽郡、临海郡。
(4)晋尚高谈:指晋人喜欢高谈阔论。
(5)半刺:汉代官名。
(6)廉丞:廉洁的县令。
(7)别驾:指州刺史的副职。
(8)潮人感遗爱:指潮州百姓怀念王献之的恩德。
(9)祠槎溪老又祠公:指潮州人为了纪念王献之而建祠堂。槎溪,地名,在今广东潮州附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王献之作。前四句写其历仕三郡无殊渥,饱阅千帆奈逆风。后四句写王献之为人高洁,重方外,不苟于名利,为刺史时所至之处民歌其功。最后两句说潮州人感激其遗爱,为纪念王献之而建祠堂。
王献之(349年—386年),字子敬,小字阿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臣、书法家、宰相。历任吴兴太守、会稽内史等职,因与庾翼不和,被罢免官职。后任江州刺史,都督江西诸军。王献之擅长书法,尤其精通大草书,其行笔圆转多变化,笔势连绵不绝,如游龙惊蛇,被誉为“一时之绝”,有“书中圣手”之称,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尤善草书,与张芝、钟繇、蔡邕、卫夫人、索靖、诸葛亮并称为“六朝八大家”。他写的《鸭头丸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行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