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夫子喜称遗逸,太史公亦传滑稽。
尧帝杯曾逊巢许,武王粟不饱夷齐。
拾来穗即万钟禄,采下薇堪百瓮齑。
不是狂言大无当,闻之啮缺与王倪。
【注释】
- 遗逸:指隐居山林的人。
- 太史公:汉代司马迁的字,这里泛指史官。
- 滑稽:指诙谐。
- 尧帝杯:传说尧帝曾用玉杯饮酒作乐,后用“尧帝杯”比喻高官厚禄。
- 巢许:相传巢父、许由都是隐士。
- 稷(jì)下:古代帝王在郊庙祭祀前先到稷山举行祭拜活动,故称帝王之祭为稷下祭。
- 粟(suò):古代计量粮食的一种单位,一斗为一石。
- 拾穗:指农夫收割后把稻谷捆成小束,然后拾取穗子卖给官府。
- 薇:一种野生植物。
- 百瓮齑:指一百瓮腌菜。齑,一种调味品,即腌菜,也指腌菜时所用的水。
- 啮缺:传说中黄帝时人,因食不饱而自啮其齿,故称。王倪:传说中的战国时人,因乘云驾风而遨游四海,故名。
【译文】
我的老师喜欢自称是隐居的人,太史公也写了《滑稽列传》。
尧帝的酒杯曾逊于巢父许由,武王的粮食不比夷齐丰足。
捡来稻穗就有万钟俸禄,采摘野菜也能吃上百瓮腌菜。
不是狂妄之言大无根据,闻听啮缺与王倪才恍然大悟。
【赏析】
《古意》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四句,以议论起头,以议论结末。首二句说“吾夫子喜称遗逸,太史公亦传滑稽”,作者认为孔丘和司马迁都是喜欢称扬隐逸和滑稽之人,这似乎与他们的实际并不相符。接着作者指出,尧帝的酒杯曾逊于巢许,周武王的粮食不比夷齐丰足。尧、舜是古代圣君贤相,他们都有高尚品德,他们所享受的待遇当然也是优厚的,但比起巢许来却显得逊色了。同样,周武王的待遇也不如周初的伯夷、叔齐。这是从历史事实出发的议论。接着作者进一步发挥议论,说明即使是像孔子、司马迁一样有崇高道德的隐士,也并非可以骄傲的。最后两句说“拾来穗即万钟禄,采下薇堪百瓮齑。不是狂言大无当,闻之啮缺与王倪。”这是对前面议论的总结。意思是说,虽然我们这些隐士有万钟禄、百瓮齑,但是并不是狂妄的言辞,而是听了啮缺王倪的故事后才明白的。作者通过议论,表明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