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玉塞静无埃,春雪虽迟亦压灾。
大士送归天竺去,相公宣入浙江来。
去冬玉塞静无埃,春雪虽迟亦压灾。
大士送归天竺去,相公宣入浙江来。
将对这首诗的每个字进行详细解析并附上翻译、注释和赏析。
诗句逐句释义:
- 去冬玉塞静无埃:
- “去冬”:指的是去年冬天。
- “玉塞”:通常指边塞地区,这里可能意味着寒冷而安静的环境。
- “静无埃”:没有尘埃,形容非常清洁或平静。
- 春雪虽迟亦压灾:
- “春雪”:春天的雪。
- “虽迟”:虽然雪来得晚,但依然降下。
- “亦压灾”:也带来了灾难。
- 大士送归天竺去:
- “大士”:可能是指佛教中的菩萨或其他宗教人物,象征慈悲与帮助。
- “送归天竺”:被送回天竺(印度),一种宗教上的平安之地。
- 相公宣入浙江来:
- “相公”: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 “宣入浙江来”:被召入浙江。
译文:
去冬时边塞地区极为宁静,没有尘土,仿佛一片净土。虽然春天的雪来得较晚,但还是如期而至,为大地增添了一份灾害。一位大士被派遣返回到遥远的印度,一位高官被召至美丽的浙江,迎接他们的到来是吉祥的预兆。
注释:
- 去冬:去年冬天;
- 玉塞:边关之地,比喻清冷寂静的地方;
- 静无埃:形容环境非常干净,没有灰尘;
- 春雪:春天的雪;
- 虽迟亦压灾:虽然晚了一点,但仍然造成了灾害;
- 大士:佛教中救苦救难的菩萨;
- 天竺:古印度国名,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 相公:对高级官员的敬称;
- 宣入浙江来:被皇帝宣召进入浙江。
赏析:
刘克庄的《春旱四首》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旱带来的困境和人们的应对方式。每一首诗都通过对比春寒与春雪、天竺的平静与浙江的繁华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和对于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注。诗中的“静无埃”、“虽迟亦压灾”等表达,不仅揭示了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也反映了人们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大士和相公的描述,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安定的重视。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春旱现象的描写,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社会秩序与个体命运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