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低水涨过船难,旋拆船篷复旋安。
未免屈蟠篷底坐,谁教君爱切云冠。
【注释】
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指唐代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二十日与友人泛舟江上,作《春水》诗十首。此诗为其中的第二首。
桥低:桥身较低。
水涨:水流上涨。过船难:船难以通过。
旋拆:即“旋卸”。
篷底坐:船篷下坐卧。
君爱切云冠:君指诗人自己,意谓君爱着那切云式的高冠。切云冠,即高高的帽子,因形状像天边的彩云而得名。
【赏析】
这是李白泛舟时的即兴之作。诗的前两句写舟行之难,后两句写舟中闲逸的意境。诗的大意是说,桥太低,水流太大,船难以通过,便卸下船篷,重新安放,船仍不能过去,只得屈曲盘桓于篷下,而船夫却爱戴着那切云式的高冠。全诗言简意赅,形象鲜明生动。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中有景,景中见情。诗以舟行之难开篇,接着写船无法过去,只好卸篷重搭,但船仍然过不去,于是只好屈曲盘桓于船篷之下,而船夫却爱戴着那切云式的高冠。全诗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意味。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刻画和渲染,如“低桥”、“涨水”、“过船难”等词语,都准确地传达了景物的特点,使画面具有逼真感和动感。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未免屈蟠篷底坐”,将船夫比作“屈蟠”于篷下的“龙蛇”,既生动地表现了船夫的形象,又富有诗意。另外,“谁教君爱切云冠”一句,将船夫的高冠比作“切云”,既形象地描绘出了高冠的形状,又巧妙地表现了船夫对高冠的喜爱之情。总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鲜明,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哲理意味,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