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魁菜甲必同食,石田茅屋不忍析。
有时对床听风雨,有时共灯窥简册。
大兄独抱古人道,群季各修弟子职。
一门和气常如春,紫荆花开庭草碧。
宛然生在舞雩时,又若坐于明道侧。
吾尝三复棠棣诗,周公千载有惭色。
共梨分枣能几何,摘瓜煮豆堪太息。
区区锥刀未足让,伯夷逊国采薇吃。
君能聚族真卓行,余亦为兄愧凉德。
莫年有意观庐山,因作春风堂上客。

寄题南康胡氏春风堂

刘克庄诗意赏析与创作背景

《寄题南康胡氏春风堂》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和谐共处与家族和睦的向往,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诗作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至今仍然引人深思。

  1. 诗句原文
    芋魁菜甲必同食,石田茅屋不忍析。
    有时对床听风雨,有时共灯窥简册。
    大兄独抱古人道,群季各修弟子职。
    一门和气常如春,紫荆花开庭草碧。
    宛然生在舞雩时,又若坐于明道侧。
    吾尝三复棠棣诗,周公千载有惭色。
    共梨分枣能几何,摘瓜煮豆堪太息。
    区区锥刀未足让,伯夷逊国采薇吃。
    君能聚族真卓行,余亦为兄愧凉德。
    莫年有意观庐山,因作春风堂上客。
  2. 译文注释
  • 芋魁菜甲必同食:芋魁(芋头)和菜甲(萝卜)必须一起食用。
  • 石田茅屋不忍析:不愿分开居住在石田和茅屋里。
  • 有时对床听风雨:有时候同枕共被,听着外面的风雨声。
  • 有时共灯窥简册:有时候一起点着灯火翻阅经书。
  • 大兄独抱古人道:大哥独自坚持古代的道德观念。
  • 群季各修弟子职:其他兄弟各自修习作为学生的职责。
  • 一门和气常如春:家族之间和睦的气氛如同春天般温暖。
  • 紫荆花开庭草碧:比喻家庭和睦,如同春天般生机勃勃。
  • 宛然生在舞雩时:仿佛回到了古代的舞雩节那种欢聚的时光。
  • 又若坐于明道侧:又像是坐在明亮的道旁那样。
  • 吾尝三复棠棣诗:我反复阅读了《棠棣》这首诗。
  • 周公千载有惭色:周朝的周公千载难逢地感到惭愧。
  • 共梨分枣能几何:分享梨和枣的数量有限。
  • 摘瓜煮豆堪太息:摘取瓜果煮豆让人感慨万千。
  • 区区锥刀未足让:微不足道的刀叉不足以谦让。
  • 伯夷逊国采薇吃:伯夷宁愿放弃国君的位子也要吃野菜。
  • 君能聚族真卓行:您能够聚集族人真是了不起。
  • 余亦为兄愧凉德:我也因为兄长的德行感到惭愧。
  • 莫年有意观庐山:莫年有心游览庐山。
  • 因作春风堂上客:因此成为春风堂的客人。
  1. 赏析
  • 和谐共处的理念:《寄题南康胡氏春风堂》展现了一种理想的家庭生活和社会风尚,即家庭成员应当和谐一致,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诗中的“石田茅屋不忍析”表达了即使物质条件艰苦,也应坚守家庭团聚的传统美德。
  • 文化内涵: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和诗句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尊崇和继承。例如,提到周公千载难逢地感到惭愧,显示了诗人对于先贤道德的尊重和景仰。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情感,无论是兄弟间的相互扶持还是对于家族传统的维护,都透露出诗人对于亲情和家族荣誉的珍视。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共鸣,感受到诗人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1.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关注家国情怀和个人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刘克庄通过对和谐家庭生活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安定、平和生活的向往。
  • 个人经历: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晚期,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生凋敝。他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庭和睦的深切期望。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寄题南康胡氏春风堂》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寄题南康胡氏春风堂》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传递深刻生活哲理和人文情感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