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译文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注释

  • 不及生前见虏亡:赶不上;来不及。
  • 放翁易箦愤堂堂:指刘克庄临终时仍心怀愤怒和不满。
  • 遥知小陆羞时荐:知道有人因羞耻而推荐(某人)。
  • 定告王师入洛阳:确定告诉王进入洛阳。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所作《端嘉杂诗二十首》之一。刘克庄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民间生活状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临死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

首句“不及生前见虏亡”直接抒发了作者无法亲眼目睹国家沦陷的悲哀。这里的“见虏亡”指的是国家的沦陷,“不及”强调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力回天的感觉。这种情感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次句“放翁易箦愤堂堂”,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放翁”是指作者刘克庄本人,而“易箦”则是古代临终时的装具,用以保护遗体不受伤害。“愤堂堂”形容作者临死前的精神状态,充满了愤怒和不满。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英勇和坚韧,也传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三句“遥知小陆羞时荐”,则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这里的“小陆”可能是指一些因羞耻而推荐的人士,他们的行为虽然出于个人的道德考虑,但却未能改变国家的命运。通过这句,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不同看法。

最后一句“定告王师入洛阳”,则是对国家未来的展望和鼓励。这里的“王师”指的是宋朝的北伐军队,“入洛阳”暗示了希望这些军队能够取得胜利,收复失地。这句话充满了信心和决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首诗通过对临死前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刘克庄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它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歌,更是一幅历史画卷,让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