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祭雨工。
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
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祭雨工。
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
赏析:
刘克庄的《秋旱继以大风即事十首》是一组描绘秋旱之后遭遇大风的七言诗。其中“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祭雨工。”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感悟到天地间的规律和自然的奥秘;“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则是对前句的进一步展开,指出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积极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而不是盲目地祈求神灵的庇佑。
这首诗的第一句“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祭雨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敬畏。在古代,人们往往依赖巫术、祭祀等手段来祈求风调雨顺,但实际上,自然界的规律远比人类的力量要强大得多。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而领悟到“古人一念感而通”的道理。这种深刻的理解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尊重,也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二句“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在这里,“汤”指的是商朝末年的纣王,他贪图享乐,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汉”则指的是汉朝的皇帝刘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些改革措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徭役繁重、百姓生活困苦等。因此,诗人认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他人。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对这两组诗句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刘克庄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揭示,也是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批判。这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