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儿岂敢易江沱,前日谋臣谬讲和。
为问奸谀羞死未,较量今者孰为多。
【注释】
胡儿:指金朝。
易江沱:指刘豫的部队轻易渡过长江。
奸谀:阿谀逢迎的坏人,这里指南宋的投降派大臣赵鼎、秦桧等。
较量:比试,比较。
孰多:谁多谁少。
【译文】
金人难道敢于轻率地渡过长江?以前宋臣主张议和是错误之举。
请问那些逢迎拍马的人羞于死去没有?如今我们与他们比较究竟谁多谁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时所做。当时,宋朝朝廷内部以赵鼎、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主战派则以李纲、宗泽、张所、王彦等为首,坚持抵抗金军南侵。作者写此诗是为了向主战派表示慰问和鼓励,鼓舞大家奋勇抗敌的决心。
开头两句“胡儿岂敢易江沱,前日谋臣谬讲和”,意思是说:“金人怎么敢于轻易地渡江?”这是诗人首先提出的疑问,意在责问南宋君臣当初主张议和的错误决策。这两句诗,一反诗人以往的风格,语气直切,措辞激烈。“胡儿”二字,把入侵的敌人比作了蛮夷,含有鄙视之意。“易江沱”三字是诗人对金人渡江行动的讥讽。“前日”二字,说明这个失误是由来已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期形成的。“谋臣”,指赵鼎、秦桧等人;“谬讲和”,指他们主张议和的政策是错误的。这里,诗人把矛头指向了南宋朝廷中投降派大臣赵鼎、秦桧。
中间四句“为问奸谀羞死未,较量今者孰为多。”的意思是:现在你们这些奸佞之徒还在装腔作势地卖弄嘴皮子,说些羞死人的话吗?如今我们要与敌人较量一下看谁多谁少。这里,诗人把矛头又指向了赵鼎、秦桧等投降派大臣。
最后两句“效杜拾遗作欢喜口号十二首”,“效”是模仿的意思。“拾遗”是唐代杜甫给皇帝上书时所用的一种自称,这里指诗人。据《新唐书·杜甫传》记载,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杜甫因谏阻肃宗宠信宦官而被捕入狱,后来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他给肃宗写了十二封书信,其中第十三封是写给肃宗的,其余各封是写给他的亲友的,名为《三大礼赋》,实际上是抒发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忧虑。“欢喜”二字用得很别致,因为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表现出喜悦的感情,而是充满了愤怒的情绪。这两句话是诗人在对投降派的讽刺和抨击。
这首诗通过强烈的对比,尖锐地指出了南宋朝廷中的投降派大臣赵鼎等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到底、收复山河的坚定信念和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