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浅风微夜未胜,雨云无迹火云凝。
簟铺寒水频移枕,帐卷轻烟更背灯。
沃顶几思金掌露,涤烦谁借玉壶冰。
兰台知有披襟处,宋玉多才独自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读懂诗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

“漏浅风微夜未胜,雨云无迹火云凝。”意思是:夜深了,时间也渐渐晚了,可是天还没亮透;天空的云像烟一样轻,又像雾,在夜色中飘动着。

“簟铺寒水频移枕,帐卷轻烟更背灯。”“沃顶几思金掌露,涤烦谁借玉壶冰。”“兰台知有披襟处,宋玉多才独自登。”的意思是:床前放着一具凉席,它随着我移动而移动,随着我躺下而躺下,凉席下垫着一条毛巾,它随着我躺下而躺下,随着我起身而起身。

“沃顶几思金掌露,涤烦谁借玉壶冰。”“兰台知有披襟处,宋玉多才独自登。”意思是:我想起唐代诗人宋玉的《高唐赋》,他描写巫山神女的美貌,使人神魂颠倒,心醉神迷;他写自己被贬为屈原的弟子,远离家乡,心情烦闷。我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也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

译文:

夜已深沉,时间也渐渐晚了,可是天还没完全黑透;天空的云像烟一样轻轻飘动着。

凉席下垫着一条毛巾,它随着我躺下而躺下,随着我起身而起身。

我想到宋代大诗人宋玉写的《高唐赋》,他在那篇赋里描写了巫山神女的美丽,使人如痴如醉;他写了自己被贬为屈原的弟子,远离故乡,心里很烦闷。

我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美酒,独酌无相亲;还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注:此三首诗均为作者所爱)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秋夜之景;下片抒情,写对宋玉与苏轼的追忆。

全词以“夜”为中心意象,从“夜”字入手,描绘了一幅幽静、清冷而又美丽的夜晚图。夜意,即夜的意味,是人的感觉与心境。“漏”指古时计时用的铜壶滴漏,这里用“漏”,既指漏壶滴水声,又暗示时光流逝之意。“风”指清风,“夜”与“风”相合,构成一幅夜半时分风轻拂的情景。“未胜”“凝”都表现夜的寂静、宁静。

“簟”指竹席,这里泛指床上的竹席。“簟铺”就是竹席铺开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竹席铺在床上的情状。“更”字写出了竹席被移来移去的频繁动作。“背灯”则点明了室内灯火昏暗。“频”字写出了多次移席的动作,突出了词人辗转难眠的情形。“帐”指帐篷或帷帐,这里指帐子。“卷”字写出了帐子被卷起的情况。“轻烟”指帐内的烟气。“更背灯”,写出了帐幕内灯火昏暗。“背”、“更”、“卷”、“重”几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词人彻夜不寐的苦闷之情。

词人写到此处,由景入情,转而抒写作者的孤寂情怀:词人想象自己躺在一张冰凉的竹席上,思绪飞转,想到了古代诗人宋玉和李白的诗篇,以及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文学才华,而且表达了他们的忧愤不平之气。

词人由思念古人而联想到现实中自己的不幸境遇。词人想到自己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这种情绪在词人心中萦回不去,使他难以入眠:“沃顶几思金掌露。”这里的“沃”,是指浇湿的意思。“金掌”指的是月亮上的月华,这里代指明月。“沃顶”即在头上浇水的意思。“沃顶几思金掌露”一句,既是词人对古代诗人的追忆,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感叹。词人想到自己被贬谪到遥远的异地,心中不免产生许多感慨:月光洒满大地,但自己却无法欣赏到它的美丽;明月照耀人间,但却无法照见自己的孤独寂寞。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自身遭遇的不满以及内心的苦闷之情。

词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愁闷之情。面对如此美景,词人感到更加孤独无助:“涤烦谁借玉壶冰?”这里的“涤”意为清洗、洗涤。“玉壶”指玉制的杯子,这里指盛水的器皿。“玉壶冰”指玉制的冰杯中的水。“谁借玉壶冰”是说词人想借助玉壶里的水来洗去心中的烦恼。然而现实却让人倍感孤独,没有人可以倾诉衷肠。“谁借玉壶冰”一句,既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之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词人最后发出一声长叹,表达出自己的无奈之情: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着文人雅兴。他想到了古代诗人宋玉与李白的作品,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文学才华,而且表达了他们的忧愤不平之气。尽管生活充满困苦,但他们仍然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象和词人的心境描绘,表达了词人孤独、忧郁的情感。同时,它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展现了一个文人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和高尚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