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此山在,无人作此游。
气吞云海浪,笑撼玉峰秋。
开辟几百载,登临第一筹。
诸郎莫高兴,刻石记风流。
【注释】
诸侄孙:指诗人的侄子和侄孙。登白峰观海上一景:登上白峰观赏海上景色。自有此山在,无人作此游:自古以来就有这山,却没有人到这里来游玩。气吞云海: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气势宏伟。笑撼玉峰秋:形容山势险峻,好像能摇撼秋天的玉峰。登临第一筹:登山是第一重要的事。诸郎莫高兴:不要高兴得太早。诸郎:对侄子辈的亲称。刻石记风流:用碑文记载下自己的风流事迹,以留传后世。
【赏析】
《登白峰》,写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九月。诗中描写的是作者游览白峰时的感受与所思。首联说自古此地有山,却无人来此游赏,足见此山之秀美、幽静。次联描绘出白峰的雄壮、奇伟。三联写诗人登览白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末联则告诫后人说:“诸郎莫高兴,刻石记风流。”
“诸侄孙”即诗人的侄子和侄孙,他们都是诗人的后代或亲戚,诗人对他们寄予了深厚的感情。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已经退居闲居,但仍然心系江山,关心子孙的成长,并希望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诗的开头两句是说:自古此处有山存在,却没有人来游赏。这两句是全篇的总领,为下文作了铺垫,同时透露出了诗人对前人的惋惜之情。
“自有此山在”,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主题——白峰。“自有”一词,既表明了白峰的历史悠久,又暗示着它的自然美景。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以“无人作此游”作为过渡,引出了下面的内容。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白峰的美艳动人,而是通过对白峰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描述,让读者对白峰产生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感觉。
第三联“气吞云海浪,笑撼玉峰秋”更是把白峰的雄伟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峰比作一个威武雄壮的巨人,仿佛要将云海、海浪都吞没,又仿佛要撼动秋天的玉峰。这样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得白峰的雄浑气势跃然纸上。
第四联“开辟几百载,登临第一筹”,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自己对白峰的敬仰之情。这里的“第一筹”并非指登山的第一等位置,而是强调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年纪已高,但仍然愿意亲自登临白峰,欣赏它的美丽风光。
最后一句“诸郎莫高兴,刻石记风流”,则是诗人对后人的嘱咐。他希望后人能够铭记自己的丰功伟绩,并将其刻石留念,让后世子孙都能感受到他的风采。这不仅是对后人的关爱和期望,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悠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以白峰为载体,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