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泛泛游春水,竹笠团团覆败蓑。
盈棹长风三尺浪,满船明月一声歌。
非干奔走厌浮世,自是情怀慕素波。
惟有仙翁为密友,就鱼携酒每相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首
诗句解释:
- “小舟泛泛游春水”:描绘了一个小船在春天的水面上轻轻荡漾的景象。
- “竹笠团团覆败蓑”:描述了船夫头戴一顶圆形的竹帽,身上盖着破旧的蓑衣,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朴素无华。
译文:
小船上轻轻荡漾,穿着破旧蓑衣的船夫头戴圆竹帽。
注释:
- 竹笠:指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帽子。
- 竹帽:即“竹笠”。
- 团团:形容形状整齐或紧密的样子。
- 败蓑:破旧的蓑衣。
赏析:
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船夫的形象,他身着简朴的蓑衣,头戴竹帽,在春天的水面上悠然自得地划着小舟。这种场景不仅展现了船夫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同时,诗人通过对船夫的描写,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第二首
诗句解释:
- “盈棹长风三尺浪”:描述船行中遇到强劲海风的情况。
- “满船明月一声歌”:形容船只在月光照耀下航行,同时伴随着歌声。
译文:
强劲的海风吹拂着,小船在月光下航行,发出美妙的歌声。
注释:
- 盈棹:装满船桨。
- 长风:强劲的海风。
- 三尺浪:形容波浪很高,有如三丈(约90厘米)高的意思。
- 满船:整个船内。
- 明月:明亮的月光。
- 一声歌:指歌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海上行船的美丽画面。海风强劲,船身被海浪托举得高高而起,而船中传出的歌声则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和谐。这种场景不仅展示了大海的壮阔之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同时,诗人通过描绘这一场景,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首
诗句解释:
- “非干奔走厌浮世”:表示不是因为忙碌而厌恶世俗的生活。
- “自是情怀慕素波”: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是向往朴素的生活。
- “惟有仙翁为密友”:强调只有像仙翁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珍贵的知己。
- “就鱼携酒每相过”:表示经常与仙翁一起捕鱼、携带美酒相聚。
译文:
不是因为我厌倦了世俗的生活,我才追求那种简单的生活;我真正珍视的是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与仙翁一起享受捕鱼的乐趣,并携带美酒欢聚。
注释:
- 非干:不是为了。
- 奔走:忙碌奔波。
- 厌:厌恶。
- 浮世:尘世,俗世。
- 慕素波:向往朴素的生活。
- 惟有:只。
- 仙翁:这里指的是仙人或者超凡脱俗的人物。
- 密友:亲密的朋友。
- 就鱼:即“就渔”,指从事捕鱼活动。
- 携酒:携带美酒。
- 相过:相互拜访或聚会。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珍视,以及对友情的珍重。诗中的“仙翁”不仅是一个象征人物,更是诗人理想中的朋友形象。他们之间没有物质的交换,只有心灵上的相通和精神上的契合。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于质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真挚友谊的珍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