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到西江势却回,倚山楼殿更高台。
天容水色望中见,帆影车尘空际来。
桑柘棋分千里迥,波涛壁立两峰开。
登临拟问兴亡事,白塔亭亭锁翠苔。
注释:
- 凌歊台:在今江西南昌市东。
- 西江:指赣江流至江西的一段,因江水从西向东奔泻而得名,这里泛指赣江。
- 倚山楼殿更高台:倚靠于山峰而建的楼殿,比一般的高台显得更加雄伟。
- 天容水色望中见:天空和水面的颜色在远处就能看到。
- 帆影车尘空际来:船帆和车轮的尘土从空中飞来。
- 桑柘棋分千里迥:桑树和柘树像棋子一样分散在千里之外。
- 波涛壁立两峰开:波涛在岩石间汹涌澎湃,仿佛两座山峰在分开一般。
- 登临拟问兴亡事:登上高处想要询问国家兴亡的事情。
- 白塔亭亭锁翠苔:白色的塔楼亭亭玉立,上面覆盖着绿色的苔藓。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人通过描绘凌歊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思考。
首句“山到西江势却回”,描绘了凌歊台所在的地理位置,西江的水流在这里转向,山峦依偎在江边,形成一幅壮丽的画面。这里的“却回”二字,既形容了江水的流向,也暗示了山脉的走势,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第二句“倚山楼殿更高台”,进一步描绘了凌歊台的建筑风貌,楼殿高耸,与周围的山峦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里的“更高台”可能指的是凌歊台上的建筑,也可能是指整个凌歊台的景观,但无论如何,都给人一种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感觉。
第三句“天容水色望中见”,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将天空和水面的色彩纳入了视线之中。这里的“望中见”表明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淡定。
接下来的四句则更多地描绘了凌歊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第四句“帆影车尘空际来”,描绘了船只和行人在高空中的出现,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第五句“桑柘棋分千里迥”,则以桑树和柘树为比喻,将它们分布得很远很远,象征着国家疆土的辽阔和人民生活的繁荣。第六句“波涛壁立两峰开”,则描绘了海浪拍打岩石,犹如两峰对峙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情感表达,他登上凌歊台,想要询问国家兴亡的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而结尾的“白塔亭亭锁翠苔”则描绘了一座古老的白色塔楼,上面覆盖着绿色的苔藓,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凌歊台及其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留恋。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