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来不息,辙迹知成沟。
莫怪慵登寺,犹宜赏举头。
独游知忆弟,望远胜登楼。
处处题诗遍,篇篇谁为收。
【注释】
次韵子瞻题扶风道中天花寺小亭:这是苏轼为友人所建的一座小亭而作的诗,他应友之请来题写此诗。
客车来不息,辙迹知成沟:“客车”,指载有乘客的车;“辙迹”指车轮辗过的痕迹。
莫怪慵登寺,犹宜赏举头:不要怪我懒散地登上山寺,仍适宜于在山上举头远观。
独游知忆弟,望远胜登楼:独自游玩知道思念弟弟,眺望远方胜过了登上高楼。
处处题诗遍,篇篇谁为收:到处都有我写的诗句,一篇篇是谁收集的呢?
【赏析】
这首词是和友人在扶风道中天花寺小亭所作的一首题咏。词人以自己游览天花寺小亭的感受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词一开头就写客车不停往来,留下深深的车辙,可见友人来访的频繁。但词人并不因友人到来而高兴,反而感到有些扫兴,因为友人来访时总是要登上山去看望,所以他写道:你不要奇怪我懒得上山去看你,因为我更适宜于在山上举头远看。这里运用反问句式,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感受,既表现了词人的闲适心态和与友人交往的随缘态度,也表现出词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下阕写词人独游天花寺小亭时的情景。词人独处此地,自然会产生一些感慨,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他写到自己在山间独自行走,看到许多游客都在车上留下了足迹。这两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是说在山间行走留下的足迹,是诗人所见;虚写则是说那些旅客们都是匆匆忙忙地赶路而去,没有时间停下来欣赏周围的美景。
词人接着写道:不要怪我懒得登上山寺去看望你,因为我更适宜于在山上举头遥望。这两句同样是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词人之所以不愿登山拜访朋友,是因为他觉得那样会打扰到朋友,而不如自己静悄悄地在山下远远地观看朋友。
词的下阕主要写了词人在山中远望的情形。词人在山中远望,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因为他想到了远在他乡的弟弟,觉得这样的景色与他的弟弟相比起来就显得逊色了许多,因此他写道:独自游玩知道怀念弟弟的心情,眺望远方胜过登上高楼。这里运用反问句式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是说:到处都是我的诗句,不知是谁把这些诗句收集整理在一起呢?这里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词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可以及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词人独自游览天花寺小亭的感受,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苏轼词风的特点。同时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