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
欲广忠言地,先收众弃馀。
流离见更化,邂逅捧除书。
赵孟终知厥,他人恐骂予。
诗句释义
1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这是一首哀悼司马温公(即司马光)的挽词,共四首。司马温公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以其直言敢谏著称。
- 少年真狷浅:年轻时的司马光性格耿直而浅薄。“狷”意为狷介,形容人性情高傲、刚直;“浅”意为浅薄,形容学识或见识不足。
- 射策本粗疏:年轻时的司马光学问不深,考试时答案粗疏,不够深入。“射策”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需对所考内容有深刻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 欲广忠言地:希望扩大自己表达忠言的空间。这里的“忠言”指直言无讳的批评和建议,司马光以直言著称于世,故有此语。
- 先收众弃馀:首先选择那些被众人抛弃的人来采纳意见。“先”表时间顺序,“众弃馀”指被普遍排斥的人,意在强调采纳意见的重要性。
- 流离见更化:经历流离失所后见证了朝廷的改革。“流离”形容生活困苦,四处漂泊;“更化”指政治上的变革。
- 邂逅捧除书:意外地接到了朝廷的任命书。“邂逅”表示偶然,意指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机会。
- 赵孟终知厥:赵孟最终了解了他的为人,“赵孟”可能是指宋朝的一位大臣或学者,此处代指赏识者。
- 他人恐骂予:担心别人会因为他直言而被斥责。“他人”指其他人,“恐骂”表示担忧,“予”指我,“骂”指辱骂,此处表达对被误解和指责的恐惧。
译文
年轻的司马光性格高傲且知识浅薄,在科举考试中答案也显得肤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直言来扩展表达忠诚言论的空间。首先,他选择了一些被众人抛弃的人来采纳他们的意见。经过流离失所的历练,他见证了朝廷的改革。在偶然的情况下,他接到了朝廷的任命。最终,赵孟终于了解了他的为人,其他人可能因他的直言而被斥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司马光早年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其性格特点及人生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少年真狷浅”到“欲广忠言地”,再到“邂逅捧除书”,反映了司马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直言的价值和勇气。诗中的“流离见更化”与“赵孟终知厥”两部分,不仅描绘了司马光的政治生涯,也体现了他人格的光辉。结尾“他人恐骂予”更是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忧虑,揭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一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丰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