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赋除夜,一赋一衰残。
家有三斗酿,春馀半月寒。
鸡豚不改旧,邻里自相欢。
元日应无客,萧然不著冠。

《除夜二首》是北宋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下面是诗句、译文、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1. 诗句
  • 年年赋除夜,一赋一衰残:每年除夕时,人们都会赋诗表达自己的愁苦和哀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诗歌都显得愈发衰老无力。
  • 家有三斗酿,春馀半月寒:家中有好酒可以畅饮,春天余下的时光也让人感到寒冷。
  • 鸡豚不改旧,邻里自相欢:鸡和猪没有改变,邻居们依然相互庆祝欢乐。
  • 元日应无客,萧然不著冠:新年到来时,家中应该不会有客人,我也不需要戴帽子。
  1. 译文
  • 年年赋除夜,一赋一衰残。:每年除夕,人们都会有新的忧愁和哀愁。
  • 家有三斗酿,春馀半月寒。:家里有好酒可以喝,但剩下的时间却依旧寒冷。
  • 鸡豚不改旧,邻里自相欢。:家禽和家畜都没有改变,邻居们依然相互庆祝。
  • 元日应无客,萧然不著冠。: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家里应该不会有客人,我也不用戴上帽子。
  1. 关键词注释
  • 除夜:除夕之夜。
  • :创作诗歌。
  • 衰残:形容诗的内容逐渐变得老态龙钟。
  • 家有三斗酿:指家里的酿酒量足够供应三户人家使用。
  • 元日:新年第一天。
  • 萧然:形容清贫、简朴的样子。
  • 不著冠:表示不需要戴帽子。
  1. 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描写除夕之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一年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的回顾和感慨。诗人通过对除夕之夜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社会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北宋灭亡后,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状。诗中的“除夜”指的是除夕之夜,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人们通常会在这个夜晚聚在一起庆祝新年的到来。然而,在战乱和动荡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古诗形式,语言简洁明了。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除夕之夜的宁静和温馨氛围。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非常特殊,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见证。

  2. 文化意义:除夕作为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除夕之夜的灯火通明和热闹氛围,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平安吉祥。而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正是这种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除夕之夜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3. 艺术鉴赏: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温馨的除夕之夜,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独特的美好和宁静。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陈与义的《除夜二首》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切。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更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时代色彩的文化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