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清时言事官,海邦那复久盘桓。
早依莲社尘缘少,新就草堂归计安。
富贵暂时朝露过,江山故国水精寒。
宦游从此知多事,收取《楞伽》静处看。
注释:
不作清时言事官,海邦那复久盘桓。
早依莲社尘缘少,新就草堂归计安。
富贵暂时朝露过,江山故国水精寒。
宦游从此知多事,收取《楞伽》静处看。
译文:
不做清明时节的言事官,在海边的国家不再长久停留。
早早依附在莲社之中,尘世的牵挂较少,新的草堂里回归的计划是安定的。
富贵短暂如同早晨的露水,江山和国家像水晶般冷峻。
从宦游中知道很多事情,静下心来阅读《楞伽经》。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俞退翁还湖州之作。俞退翁(1083-1145)字致仕,号青州居士,浙江嘉禾人。北宋末年任太常丞,后因避乱入闽,建炎三年(1129)以左谏议大夫召还京师,次年卒。
诗的前两句“不作清时言事官,海邦那复久盘桓”,意思是说,自己不愿做清明时节的言事官,也不愿意在海边的国家长住不走。这一句既是对俞退翁的安慰,也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写照。诗人此时正流寓于闽地,远离朝廷,无法为国效力。所以不愿再去做清时的官,而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这里既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
第三句“早依莲社尘缘少,新就草堂归计安”,意思是说,我很早就离开了那个充满名利纠葛的莲社,来到这个没有太多俗务的草堂,现在打算在那里安居下来。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矛盾心理。他渴望远离红尘,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安宁。但现实的社会环境又使他不得不面对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这种矛盾使他深感疲惫和无奈,但又不得不选择离开。
后面四句“富贵一时朝露过,江山故国水精寒”和“宦游从此知多事,收取《楞伽》静处看”,都是对俞退翁的劝慰和祝福。前一句是说,短暂的富贵如晨露一般易逝,不必过于执着;后一句则希望俞退翁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既表达了诗人对俞退翁的关心和祝愿,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