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教穷困欲谁衔,生事那须一一谈。
自笑丰年尘满甑,不堪雨后菌生庵。
士师憔悴经三黜,陶令幽忧付一酣。
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对诗歌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诗歌的思想情感、意象、手法等要有深入的把握。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分析作答即可。“天教穷困欲谁衔,生事那须一一谈”,首句是说,命运多么地不济,穷困潦倒,想求谁去拯救呢?这一句中,“天”字用得极好,它既指客观的命运,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生事”即生活琐事,“一”字在这里是数词,指琐碎之事,“一一谈”,是说这些生活琐事要一一细说,可见诗人的穷困之境;“自笑丰年尘满甑,不堪雨后菌生庵”,第二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写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丰年”是丰收的年份,“尘满甑”,是说粮食被尘土覆盖,灰尘满面,“不堪雨后菌生庵”,是说因为久雨天气潮湿,所以屋檐下的菌生长得很快,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感慨,“丰年”、“尘”、“雨”等词语的运用,都体现了诗人的艰辛。“士师憔悴经三黜,陶令幽忧付一酣”,第三句,写自己屡试不第,心情抑郁苦闷,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像陶潜那样在一次酒醉之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士师”,是指官吏中的司士官,这里是借用陶潜的典故;“三黜”是说多次落选,“陶令幽忧”是说陶潜(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幽怨之情。“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最后两句是说,以后如果有机会归隐田园,我一定会时时想起你;书信频频地寄给你,让你知道我在北山。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厚谊,表达了诗人渴望友情的美好愿望。“尺书频寄北山南”,这句中的“频”字表明作者与友人的感情之深厚,联系前两句中的“一”“三”字,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答案】
【注释】
①天:命运。②生事:生活。③自笑:自嘲。④丰年:丰收年景。⑤尘:尘埃。⑥雨:春雨。⑦陶令: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⑧北山:陶渊明隐居的地方。⑨一酣:畅饮。⑩尺书:书信。
译文:
天意要我穷困潦倒,谁去拯救?生活中哪需要一一细说?自笑丰年时,灰尘满面,不堪雨后屋檐下菌生长得很茂盛。屡试不第,心情抑郁苦闷,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如陶潜般在一次酒醉之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以后如果有机会归隐田园,我一定会时时想起你;书信频频地寄给你,让你知道我在北山。
赏析:
此诗为作者归田前后所作。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屡试不第的心情和生活状态。首句“天教穷困欲谁衔”是说自己的命运多么地不济,穷困潦倒,想求谁去拯救呢?“生事”即生活琐事,“一”字在这里是数词,指琐碎之事,“一一谈”,是说这些生活琐事要一一细说。“自笑丰年尘满甑,不堪雨后菌生庵。”这两句诗写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丰年”是丰收的年份,“尘满甑”,是说粮食被尘土覆盖,灰尘满面,“不堪雨后菌生庵”,是说因为久雨天气潮湿,所以屋檐下的菌生长得很快,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感慨。“士师憔悴经三黜”,第三句,写自己屡试不第,心情郁结苦闷,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像陶潜那样在一次酒醉之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陶令幽忧付一酣”,第四句,借用陶潜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他日归耕若相忆”,第五句,是说自己将来有朝一日归隐田园时,定会时时想起你;书信频频地寄给你,让你知道我在北山。这两句诗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渴望友情的美好愿望。“尺书频寄北山南”最后两句是说,以后如果有机会归隐田园,我一定会时时想起你;书信频频地寄给你,让你知道我在北山。这两句诗中“尺书”一词表明作者与友人的感情之深厚,联系前两句中的“一”“三”字,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孤独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