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后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王稚登之手,全诗共四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后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注释:

  1. 少年能讲大乘经:年少时就能讲解大乘经典。
  2. 法施堂中不出扃:在法施堂(佛教寺院)中不锁门窗。
  3. 为许先师传后世:希望先师的教义能够流传后世。
  4. 径从西海集南溟:直接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5. 忘身直犯黄茅瘴:不顾自身安危,勇敢面对黄茅山一带的瘴气。
  6. 满意初成白塔铭:满意的完成了白塔铭的雕刻。
  7. 寄我泪痕归万里:将我的泪水寄回万里之遥。
  8. 遥知露滴涧松青:远远地知道涧中的松树因露水而更加翠绿。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王稚登为其祖师宝月求塔铭于惠州还过高安送归的经历。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信仰和对先师的尊敬之情。

首句“少年能讲大乘经”,描绘了作者年轻时就精通佛法,具有深厚的佛学知识。第二句“法施堂中不出扃”,意味着他在寺院中自由出入,不受拘束。第三句“为许先师传后世”,表现了作者希望他的教义能够流传给后世,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第四句“径从西海集南溟”则表明他愿意直接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表达出他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接下来三句“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进一步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寄我泪痕归万里”更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人文情怀。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王稚登上路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