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中佳客旧孙陈,我自疏慵不见人。
目倦细书长掩卷,心游法界四无邻。
南斋竹三绝
里中佳客旧孙陈,我自疏慵不见人。
目倦细书长掩卷,心游法界四无邻。
注释:
南斋:即诗人的住所南斋。
竹三绝:这里指“南斋竹”三绝,即竹诗三首。
里中佳客旧孙陈:在乡里里有位优秀的年轻人叫孙陈。
我自疏慵不见人:我自顾懒散,懒得见人。
目倦细书长掩卷:眼疲倦了,细书便常常被遮住卷轴。
心游法界四无邻:心灵遨游于法界四方,四周没有邻居。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诗人对南斋竹林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以竹为题,通过写自己对南斋竹林的喜爱、对友人的思念及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感。
首句“里中佳客旧孙陈”,点出了诗中人物——诗人的朋友孙陈,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第二句“我自疏慵不见人”,则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疏懒而不爱社交。这两句诗,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闲散的文人形象,而且也为下文的抒怀做了必要的铺垫。
诗人又进一步描写了自己与竹林之间的亲密关系。第三句“目倦细书长掩卷”,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当诗人感到疲倦的时候,就会放下手中的书籍,去欣赏眼前的竹林。第四句“心游法界四无邻”,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认为,自己的心灵已经遨游到了法界的四方,四周没有邻居。这里的“法界”一词,是指佛教中的宇宙空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边无际”、“浩渺无尽”的境地。
这首诗以竹为题,但并不只是简单地描写竹子的美,而是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诗人通过对竹林的赞美,抒发了自己的孤寂与寂寞,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