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期令固本支,一身宁复许安危。
前瞻象郡贤方去,后有鹤山人效奇。
地接宜阳山谷笑,舟回湘水屈原知。
椟中龟玉而轻毁,禄位何妨善保持。
【译文】
百世期待令子固本支,一身难道还能许安危。
前面象郡贤人已离去,后面鹤山人效奇才。
地接宜阳山谷笑,舟回湘水屈原知。
椟中龟玉而轻毁,禄位何妨善保持。
【注释】
胡季昭:胡铨(1125~1193)南宋文学家、政论家、史学家。字宏父,号澹庵,又号灵渊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因避讳改姓为胡。宁宗嘉泰进士。绍兴中,上疏论张浚用兵之过,罢职归乡。光宗时召不起。高宗在福州即位,起为江东安抚大使、签书枢密院事。建炎三年,任都督行府参赞军事,率军收复建康,进太子少保。后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遭秦桧诬陷,贬谪新州(今广东新兴),途中遇害。有《澹庵集》传世。
王卢溪:即王十朋(1112—1171),字履道,一字安国,号梅溪。自号推斋。温州乐清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侍读。孝宗朝以太师致仕。有文名,尤工诗。有《梅溪诗稿》、《履斋遗集》,又有《慈湖遗书》。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爱国词人胡铨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两句写胡铨一生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颔联写他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颈联写他对友人的祝愿之情;尾联劝诫友人要有“椟中龟玉”之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无限忠诚,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胡铨(1124—1180),宋高宗时,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往吉阳军(今广州),后又流放韶州(今广东韶关)。绍兴八年,他上书皇帝,力陈恢复中原的主张,但未被采纳。十年,他再次上书,历数秦桧的罪恶,并请求斩其头以谢天下。当时宰相虞允文见奏大怒,说:“斩了秦桧的头,谁给你办事?”于是,将奏章搁置一边。胡铨对此愤然写下此诗。诗中的“期令”、“安危”、“象郡”、“鹤山”、“宜阳”、“湘水”等词语,都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象郡”指广西桂林,“鹤山”指湖南衡山,这两个地方都是南宋朝廷的重要屏障。诗人在这里表示要像当年诸葛亮那样,为朝廷保卫南方疆土。“匣中龟玉而轻毁”,意思是说,匣子里珍藏着龟甲和宝玉,但却被人轻易地打碎了。这里比喻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却轻视自己的地位,不珍惜自己的荣华富贵。“禄位何妨善保持”,意思是说,即使没有高官厚禄,也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荣誉。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无限忠诚。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关心社会的安定团结,关心民族的未来命运。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诺言,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