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注释:
- 圆通禅院:位于庐山西北的寺院。
- 先君旧游也:先君是作者的父亲,所以这是作者父亲以前的游览之地。
- 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在四月二十四日晚到达此地并住宿。
- 明日,先君忌日也:明天是先君逝世之日。
- 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亲手书写宝积寺供奉佛像用的宝盖(宝盖通常用来覆盖佛像)的颂文和一首佛教赞颂诗。
- 仙公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仙公用手拍着手掌笑着说:“昨天晚上我梦见宝盖(即宝盖被风吹落)降落下来,落在什么地方就冒出火焰,这难道是吉祥的预兆吗?”
- 遂作是诗:于是写了这首诗。
- 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寺院中有位四川来的僧人宣逮事,他认识先君。
翻译:
圆通禅院,这是我们先君曾经游玩的地方。我在四月二十四日晚上到达这里,并在这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是先君的忌日,我写下这首诗送给了这里的长老仙公。仙公拍着手掌笑着对我说:“昨天夜里我梦到一个宝盖从天而降,落在什么地方就冒出了火,难道这就是吉祥的预兆吗?”于是我写了这首诗。在这个寺院里有一位来自四川的僧人宣逮事,他认识我们敬爱的先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圆通禅院为纪念先君所作的诗篇。诗中通过描写先君生前对佛教的爱好以及他的离世,表达了对先君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机表达了自己对佛法和修行的看法。
首联“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圆通禅院是先君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这种表达方式直截了当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诗歌的核心部分,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颔联“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描绘了圆通禅院的自然环境。其中,“石耳峰头”形容山峰险峻,“路接天”则形容山路高耸入云;“梵音堂下”则是指寺庙所在地,“月临泉”则描绘了夜晚月光洒落在泉水上的美景。这一联通过对圆通禅院周围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下文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氛围。
颈联“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与先君共同经历的感慨。其中,“此生初饮庐山水”暗示了诗人与先君相识于庐山;“他日徒参雪窦禅”则表示诗人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佛法,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一联既表达了对先君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诗人自己的修行志向。
尾联“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其中,“袖里宝书”象征着内心的智慧和修为;“梦中飞盖”则暗示了心灵深处的悟性与智慧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境界。这一联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最后一句“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则是全诗的高潮。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先君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念之情。其中,“嵇中散”指的是古代文学家嵇康,他以才华横溢著称于世;而“野鹤昂藏未是仙”则是说先君就像一只翱翔天际的野鹤一样,虽然拥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但还无法真正成为仙道的化身。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先君的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先君精神境界的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