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芸。
自少多言晚闻道,从今闭口不论文。
滟翻白兽樽中酒,归煮青泥坊底芹。
要识老僧无尽处,床头牛蚁不曾闻。

这首诗出自苏轼的《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芸。

“滔滔四海”指的是广阔的江河,比喻世间纷扰复杂的局面。“知津”意味着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每愧先生”中的“愧”表示惭愧,“先生”是对对方的尊称。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自少多言晚闻道,从今闭口不论文。

“自少”指年轻的时候,“多言”是指说话多,“晚闻道”指的是年纪大了才接触到了道理或知识。“从今闭口不论文”表示从此以后不再谈论文学或学问。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过去过多涉足文艺领域的反思,以及对现在更加专注于实际行动和实践的倾向。

滟翻白兽樽中酒,归煮青泥坊底芹。

“滟翻”形容酒杯中的液体翻腾的样子,“白兽樽”通常指的是用白色动物皮毛装饰的酒樽,这里指酒的颜色像白色的野兽皮毛一样鲜艳。“归煮青泥坊底芹”中的“青泥”可能是指青色的泥土,而“坊底芹”则是说将芹菜放在泥土下面烹饪。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饮酒的场景,通过颜色的对比和食材的选择来传达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要识老僧无尽处,床头牛蚁不曾闻。

“无尽处”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修行的境界或者某种难以穷尽的状态。“床头牛蚁不曾闻”则是指床头边没有牛蚁的声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及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清高。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得到颍州的官职后写给朋友王定国的一首七律。诗中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复杂世事时的清醒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哲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